内塔尼亚胡末日来临,以色列或将再次走向逃亡之路。[凝视] 特拉维夫街头最近上演着现代版的宗教与世俗对抗:留着传统鬓发的哈瑞迪派犹太教徒当街焚烧征兵通知,防暴警察用高压水枪驱散抗议人群。这场因征兵令引发的风波,正在把内塔尼亚胡政府推向悬崖边缘。 哈瑞迪人确实是个特殊群体,他们整天研读《托拉》经文,男性很少外出工作,平均每对夫妇生育7个孩子。在特拉维夫的科技园区和耶路撒冷哭墙之间,他们仿佛生活在平行世界——大多不工作、依靠政府补贴生活、享受兵役豁免。 这种特殊待遇要追溯到1948年建国时期,以色列首任总理本—古里安为争取宗教势力支持,签署了“400人豁免令”,允许400名宗教学院学生免服兵役。没想到这个口子越开越大,如今哈瑞迪适龄青年已超过13万人,去年实际入伍的却不到1100人。 转折点出现在今年,以色列最高法院在6月25日全票裁决,要求政府将哈瑞迪学生纳入征兵范围,并停止向符合入伍条件的学生提供政府资助。11月17日,以色列国防军正式发起征兵令,这个维持了76年的特权制度面临终结。 前军方将领的话说得很直白:“当普通家庭的孩子在加沙流血时,哈瑞迪人却在宗教学院吹空调,这公平吗?”随着巴以冲突持续,以军阵亡人数突破数千,预备役士兵疲于奔命。一个士兵苦笑道:“我们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他们却在讨论哪段经文更神圣。” 哈瑞迪社区的抵抗确实引人注目,有人组织上万名信徒占满耶路撒冷主干道,把马路变成露天祷告场;更有激进派在征兵办公室门口堆放燃烧轮胎,高举“宁可坐牢也不拿枪”的标语。他们的理由来自宗教信条:“研习律法比战斗更能保护以色列。” 但现实逻辑正在发生变化,按哈瑞迪人口年增长7%的速度,到2035年以色列每3个适龄青年就有1个免服役。更尴尬的是,这个群体75%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却贡献着全国最高的出生率。经济学家算过账:长此以往,国防开支将严重拖累国家财政。 内塔尼亚胡的困境远不止于此,他靠极右翼和宗教政党勉强凑够64席执政多数,其中哈瑞迪政党就占18席。司法部长私下担忧:“动哈瑞迪就像拆炸弹,不管怎么处理都可能引爆。”更要命的是,总理还背着多项刑事指控,执政联盟一旦瓦解,他将面临法庭审判。 观察家注意到一个现象:以色列最近在多条战线的军事行动突然升级,时间点恰好与国内抗议高峰重合。当内部矛盾激化时,外部军事行动往往成为转移注意力的手段。但这次连美国都对以军某些行动表示关切。 这场危机暴露出以色列社会的深层撕裂,在军营里,年轻士兵刷着哈瑞迪人抗议的视频直摇头;而在宗教学院,学生们把征兵令折成纸飞机扔出窗外。两个群体仿佛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对国家义务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 经济压力也在加剧矛盾,加沙冲突导致旅游业瘫痪,失业率飙升,以色列经济增速跌至20年最低。与此同时,哈瑞迪社区的政府补贴却在持续增加,这让承担更多税负和兵役的世俗民众愈发不满。 政治博弈正在白热化,内塔尼亚胡既不能完全无视最高法院判决,也不敢彻底得罪宗教政党。他尝试分阶段征兵的折中方案,但这种拖延策略激怒了各方。 国际压力也在增加,美欧盟友对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越来越有意见,欧盟甚至考虑重新审视贸易协定。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宗教征兵争议显得时机糟糕。 哈瑞迪社区内部也开始分化,年轻一代中有人质疑完全拒绝世俗社会的做法,认为适度融入有助于长远发展。但保守派领袖坚持传统立场,担心妥协会动摇宗教根基。 民调显示,超过70%的以色列民众支持哈瑞迪人服兵役,但具体实施方案分歧巨大。有人主张强制征兵,有人建议国民服务替代,还有人提出渐进式改革。 时间压力正在加大,最高法院设定的整改期限已过,如果政府继续拖延,法院可能冻结相关预算拨款。反对党抓住这个机会大做文章,指责内塔尼亚胡为保权力牺牲国家利益。 或许正如一位政治学者所说:“当神圣经文遇上征兵手册,考验的不仅是信仰和法律,更是这个国家能否在多元价值中找到平衡。”在生存压力与宗教自由之间,以色列必须做出选择。 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内塔尼亚胡的政治豪赌能否成功?哈瑞迪社区是否会最终妥协?还是整个政治格局将因此重新洗牌?答案可能很快就会揭晓。 各位读者,你们认为在国家安全与宗教自由发生冲突时,政府应该如何平衡?如果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选择坚持传统还是适应现实?这种多元社会的矛盾,在其他国家是否也存在类似情况? 信源: 以色列议会休会 外媒:内塔尼亚胡获得“政治掩护”——中国新闻网
内塔尼亚胡末日来临,以色列或将再次走向逃亡之路。[凝视] 特拉维夫街头最近上演
优优谈过去
2025-08-02 12:18: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