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一大瓜!释永信被查3天,四弟释永胜失联,少林资产迷雾背后有猫腻。 7月27日,少林寺住持释永信因涉嫌侵占寺院资产被查的消息刚炸锅,仅过三天,他的四弟释永胜就玩起了“人间蒸发”。 有人打他电话始终关机,去他常待的少林慈善福利基金会找人,工作人员只说“好几天没见着了”。这对亲兄弟一个被查一个失联,让原本就说不清的少林寺资产问题,更像泼了墨的池水,黑得看不透底。 释永胜可不是普通的出家人,在少林寺的商业版图里,他一直是释永信的“左膀右臂”。别看他对外身份是基金会秘书长,实际管的却是真金白银的流转。 知情人都清楚,释永信名下那18家关联企业,从文化传播公司到旅游开发项目,很多资金往来都要经过释永胜的手。 比如2022年少林寺花4.52亿拍下郑州那块商业用地,表面上是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公司操作,背后跑手续、对接资金的关键人物就是释永胜。 这种“亲兄弟搭伙”的模式,让宗教场所的资产和家族利益缠成了一团乱麻。 更值得琢磨的是释永胜的“双重身份”。他俗名刘应彪,既是穿袈裟的释永胜,也是多家企业的隐形股东。 通过天眼查能发现,几家挂着“少林”名头的文化公司,股东名单里虽没他名字,但实际控制人都能追到他的远房亲戚。 这种“代持”操作在圈内不算秘密,既规避了“僧人不得经商”的规定,又能把资产牢牢攥在自家人手里。 这次他突然失联,难免让人猜测是不是在紧急处理这些“见不得光”的股权关系,毕竟释永信被查后,调查组最先盯上的就是这些错综复杂的关联交易。 少林寺的资产有多“乱”,从它的财务透明度就能看出来。作为千年古刹,按理说寺院资产该用于宗教活动和公益事业,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 释永信被查前,少林资管公司常年不公开财务报告,每年数亿的门票收入、武僧团巡演收入到底花在哪,外界根本说不清。 反倒是释永胜负责的基金会,这几年“公益支出”越来越少,2024年财报显示用于扶贫救灾的钱不到总收入的5%,剩下的资金去向成了谜。 有网友翻出旧闻,发现2023年释永胜曾带着“考察团”去海外,回来后少林寺就在香港尖沙咀买下了价值2000万的商住单位,这时间线未免太巧合。 这种“家族化管钱”的模式,在宗教场所里藏着不小的风险。对比其他寺庙就不难发现,正规寺院的资产管理都有严格的监督机制,要么由僧团集体决策,要么引入第三方审计。 可少林寺偏不,关键岗位全是“自己人”:释永信管全局,释永胜管资金,就连少林药局的负责人都是沾亲带故的弟子。这种封闭的管理体系,就像给资产腐败开了方便之门。 比如少林药局卖得火热的活络膏,成本不过几十块,标价却高达三百多,巨额利润到底进了寺院账户还是私人腰包,没人数得清。 释永胜失联后,最棘手的是那些“说不清归属”的资产。少林寺在海外有30亿美元的资产,从澳洲的禅修中心到欧洲的文化公司,很多都是释永胜出面签下的协议。 这些资产名义上属于“少林文化传播”,实际控制权却模糊不清。现在他一消失,调查组想查清这些海外资产的来龙去脉,恐怕得费不少功夫。 更麻烦的是那些黄金和现金,有传言说释永胜手里握着价值149万的黄金储备,要是这些资产被转移或隐匿,追回难度可想而知。 这事之所以让公众炸锅,本质上是对“宗教商业化”的不满。这些年少林寺忙着开公司、拍电影、搞房地产,武僧团成了“摇钱树”,方丈成了“CEO”,连游客都吐槽“进寺像逛商场,处处要花钱”。 释永信和释永胜的操作,把清净佛门变成了家族生意场,难怪有人说“现在的少林寺,袈裟下面藏的是算盘”。 对比隔壁的白马寺,同样是千年古刹,人家专注宗教传承,拒绝过度商业化,反而赢得更多尊重。 释永胜的失联,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不仅搅乱了少林寺的浑水,也让宗教场所资产管理的漏洞暴露无遗。 按照规定,宗教资产该由僧团集体管理,接受政府和信众监督,但少林寺却搞成了“家族式承包”。 这种模式不打破,就算这次查清了释永信的问题,难保将来不会有下一个“释永信”。毕竟当寺庙成了“摇钱树”,总有人想把它据为己有。 如今调查组还在深入核查,释永胜失联的谜团迟早会解开。 信息来源:少林书画院:联系不上释永信弟弟刘应彪 2025-07-30 22:16·看看新闻
三年全职炒股,亏了45万,我终于明白了这三件事:我不是不努力,不是没看盘,而是方
【6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