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 年 7 月,邓稼先浑身大出血,死状惨烈,而在离世之前,他拉着妻子的手,深情地说着,这辈子对不住你,下辈子还要选你。 北京 301 医院的病房里,吗啡的效力压不住癌细胞啃噬骨骼的剧痛。 医生记录显示,他最后 48 小时接受了 96 次止痛注射,可凌晨两点,他还是会从橡皮圈特制的俯卧垫上挣扎起来,借着台灯的光修改核武器发展规划书。 纸张被冷汗浸得发皱,他握着笔的手抖得厉害,却一笔一划写得极认真 —— 那些字里,藏着他未竟的牵挂。 许鹿希握着他枯瘦的手,指尖能摸到皮下突出的骨节。28 年前那个夏夜,他也是这样握着她的手说:“我要出趟远门,很久不回,具体去哪,不能说。” 那时他刚从美国回来 8 年,放弃了普渡大学副教授的职位和 4800 美元年薪 —— 相当于当时中国教授 20 年的工资。 导师三次挽留,说 “留在美国能得诺贝尔奖”,他只答:“中国缺物理学家。” 1958 年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钱三强那句 “你愿意改行做原子弹吗”,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此后 28 年,“邓稼先” 这个名字从亲友的生活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罗布泊戈壁上的代号 “老邓”。 他带着 28 人的团队,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用算盘和手摇计算器验算核反应数据。上万组数字,算错一个小数点就可能让试验功亏一篑。 有次连续算到第 15 天,年轻同事累得趴在桌上睡,他把自己的粮票悄悄塞进对方口袋,继续在草稿纸上演算。 1964 年 10 月 15 日,距原子弹试爆只剩 8 小时,他在指挥部发现一组异常数据。 若不纠正,爆炸点会偏离 2800 米,观测设备将全部报废。 他连喝三壶浓茶,18 小时里重验 7000 多组数据,终于找到那个错放的小数点。 第二天,罗布泊升起蘑菇云,爆心偏差仅 100 米,精度超过美国首次核试验。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 7 年 4 个月,苏联用了 4 年,中国只用了 2 年 8 个月。 这背后,是他和同事们在零下 30 度的戈壁滩上嚼着冻成块的馒头,在夏天 40 度的帐篷里闷头计算。 1979 年那次氢弹航投试验出意外,核弹头坠地未爆,按规定需等防化部队处理。 可他怕耽误数据收集,穿着简易防护服就走进了 500 米禁区。15 分钟后,他抱着弹头碎片出来,防护服上的辐射计量器早已爆表。 后来检测显示,他体内放射性物质超标 17 倍,染色体损伤不可逆。1985 年确诊直肠癌时,美国医院发来邀请函,他却摇头:“病历涉及机密,不能出国。” 化疗让他体重掉了 30 斤,可病房里始终堆着文件,学生来请教,他就趴在床上讲,疼得说不出话,就用笔写。 许鹿希在他去世后打开那个锁了 28 年的铁盒,才懂他那句 “对不住你” 有多沉。 里面是女儿所有的来信,每一封都标着收到日期;有本家庭账本,详细记着每月寄回家的钱 —— 从最初的 58 元到后来的 120 元,一分没多拿。 还有张泛黄的纸条,是 1966 年去新疆看女儿时,在火车上写的:“丫头说想吃罐头,下次带两罐黄桃的。” 那些年,女儿在内蒙古插队啃野菜馍馍,他攒着出差省下的罐头托人带去。 妻子在北大教书,独自照顾老人孩子,28 年里只去过两次罗布泊,每次见面不到三天。 可他给同事的信里总说:“家里都好,别惦记。” 如今,B 站上纪念他的视频弹幕满是 “先生千古”,年轻人考大学前会去他的雕像前合影。 许鹿希保留着他生前的一切,沙发上的毛巾被、桌上的搪瓷杯,连他改规划书时用的台灯,都还摆在原来的位置。 28 年等待换 363 天病床陪伴,她守着的不只是回忆,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 就像他临终前说的那句 “下辈子还要选你”,其实也是在说:“下辈子,还要做这件事。” 参考来源:央广网———“要是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
日军是一支充满性病还四处传播病毒的兽军。《南京照相馆》里有个片段,拍照的鬼子来
【28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