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说:“在我刚当上院长不久后,有个演员就跟我谈话,跟我拍桌子,就拍了一下站起来说,北京人艺养不活我,听到这话,我当时第一句话就说,我说你可以走,你辞职吧,别干了。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于1952年,以现实主义风格闻名,培养出众多知名艺术家。冯远征于1985年进入该院,历经演员、导演等多重角色,2022年9月正式担任第五任院长,这也是剧院历史上首位演员出身的领导者。 上任时,剧院面临新老交替压力,老一辈艺术家逐步退休,年轻一代需快速成长,同时外部商业机会增多,导致部分成员分心。冯远征强调传承人艺精神,即对艺术的专注和对观众的责任,这在多场采访中反复提及。 他指出,剧院不是单纯的福利单位,而是要求成员投入精力,确保舞台质量。行业数据显示,话剧演员收入相对稳定,但远低于影视广告酬劳,许多人因此在外兼职,影响排练纪律。 冯远征上任后,推动多项管理举措,如加强基础训练、限制演出期外活,并制定演员考核标准,这些旨在维护剧院传统,却也触及某些既得利益。 事件本身源于一位演员对收入的不满,此人凭借外部项目积累名气,却依赖剧院编制保障。类似现象在演艺圈普遍存在,据相关报告,2024年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修订的从业规范中,强调职业道德和专注度,但执行中仍遇阻力。 冯远征的回应体现了他的管理原则,即剧院优先艺术追求,而非单纯经济考量。这件事在业内流传,成为讨论演员责任的案例。冯远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艺教会他“人”和“艺”的平衡,艺德在前,做戏需真诚。他不回避问题,直言剧院正处发力期,需要人才储备以应对市场变化。 北京人艺近年来演出场次增多,2023年排演36部戏,超500场,票房回暖,但冯远征认为,这背后是严抓基本功的结果。年轻演员需通过晨功、台词练习逐步提升,而非依赖流量。 改革后,剧院内部氛围渐趋规范。冯远征推动青年培训班复办,邀请前辈传授经验,帮助新人理解表演本质。 数据显示,2025年国产剧表演奖项中,话剧背景演员占比达历史高位,这反映出舞台训练对整体水平的提升。那位演员暂停外部活动后,专注院内工作,通过观摩前辈录像改进技艺,后来在经典剧目中获得认可,转为指导新人。 这变化证明,专注可带来专业进步,而非短期利益。冯远征坚持,演员需与名利保持距离,才能塑造有灵魂的角色。他在政协提案中建议设立国家级话剧奖,鼓励优秀作品,激励年轻人创作接地气的剧目。人艺的“戏比天大”理念,正是这种追求的体现。 行业影响逐步显现。多家影视公司调整签约规则,新增舞台经验要求,制作人开始重视话剧演员的可靠性。培训班课程转向基本功训练,减少营销内容。观众反馈显示,北京人艺2025年上座率创15年新高,许多人称赞演员台词功底扎实。 艺术院校报考剧院职位人数同比增长,学生们受改革激励,选择专注舞台。冯远征的管理方式在其他艺术团体推广,如设立类似考核制度,保护创作纯粹性。老艺术家公开支持,认为这是维护职业尊严的有效方式。 评论专家指出,这种改革不是禁止商业活动,而是帮助演员在事业与艺术间找到平衡。走进人艺排练厅,能感受到这种变化,经典剧目借阅率提高,青年身影增多。 冯远征的经历提醒从业者,艺术道路需踏实前行。他从学员班起步,经历海外进修,回国后专注舞台,获奖无数,却始终视剧院为工作单位。面对低谷期,他强调创新,如探索先锋戏剧,同时坚守民族化风格。 人艺历史上,多位导演如焦菊隐和林兆华,推动话剧发展,冯远征延续此传统,排演《杜甫》《张居正》等大戏,融入年轻人挑梁。疫情后,剧院恢复演出,他履新副院长再升院长,肩负全面责任,包括行政和艺术协调。冯远征直言,时代变迁下,观众选择增多,剧院需自卷自强,确保品质。 长远看,这种坚持对行业正向发展有益。冯远征在访谈中提到,人艺进入辉煌与关键并存期,后继有人是当务之急。他培养年轻人的方式,从点滴入手,如强调排练厅纪律,传承“家风”。 北京人艺的成功,不仅靠经典剧目如《茶馆》《雷雨》,还需百花齐放。冯远征相信,戏剧现场魅力不可替代,剧场永不会消失。改革成效在数据中体现,2025年话剧市场回暖,观众回归传统审美,年轻人找寻中国气质。冯远征的回应事件,成为标志性时刻,促使更多人反思职业选择。 总之,北京人艺的转型之路,体现了艺术与现实的博弈。冯远征的管理理念,像火种点亮前行方向,在混沌环境中重塑行业风气。这种变化,不仅限于一院一地,而是辐射整个演艺生态,推动从业者回归本质。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说:“在我刚当上院长不久后,有个演员就跟我谈话,跟我拍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08-02 14:17:40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