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女子跟有着30年交情的男同学出去旅游,在宾馆里,男同学搂抱并强吻了女子。女子接受不了抑郁了,遂一纸诉状把男同学告上法庭,请求判令男同学写下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再骚扰,另赔偿精神损害赔偿金5万元、道歉等。可男同学辩称,是未能给女子提供高档酒店以及门票,女子心生不满。一审法院判决男同学赔偿5000元,女子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有了不同意见。
据7月30日报道,三十年的同窗情谊,本该是最放心的人。可对赵某来说,这份信任却在2024年的春天,被一双不规矩的手和连串的污言秽语砸得粉碎。当热情好客的“老同学”面具滑落,露出的是赤裸裸的侵犯,一句轻飘飘的“冒犯了对不起”,又怎能抚平人心头的伤?
故事的主角赵某与王某,是三十年的老同学。也正是这份交情,让赵某在2024年4月受邀同游郑州时,毫无戒心地住进了王某的租屋处。她以为这是老友间的坦诚和便利,谁知这扇门后等待她的,却是一场噩梦。
4月24日晚,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私人空间里,王某突然变了脸,对赵某强行搂抱亲吻,嘴里还不断冒出下流话语。这突如其来的侵犯,让赵某如坠冰窟,仓皇逃离。然而噩梦并未就此打住,仅隔一天,王某在一通长达一个多小时的电话里,骚扰变本加厉,持续用露骨的言辞轰炸。
这一次赵某不再沉默,她将通话全程录音,其中清晰地记录下她至少23次用决绝的词语反抗,这份录音成了日后戳破谎言的铁证。事后王某在微信上发来一句敷衍的“冒犯了对不起”,还反问“这事儿是过不去了吗?”,彻底点燃了赵某的怒火。
这场风波造成的伤害,远不止精神层面。同年9月内蒙古某医院的诊断证明书,将无形的创伤具象化——赵某被临床诊断为精神障碍,需要系统治疗。于是赵某将王某告上了法庭,但是法庭上王某的辩解堪称一出荒诞剧。他不仅全盘否认他的骚扰行为还倒打一耙。
他声称赵某发难是因为他“没给提供高档酒店,也没给买景点门票”,企图将一场恶劣的侵犯,扭曲成物质引发的不满。他甚至截取通话录音中赵某偶尔的“谈笑风生”,作为其行为“并未违背赵某意愿”的证据。这种对受害者复杂应激反应的恶意曲解,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
面对如此狡辩,赵某坚决要求王某书面道歉,并索赔精神损害抚慰金5万元。呼和浩特市法院的一审判决,为这桩争议定下了基调。法院审理证据后,认定赵某关于遭受性骚扰的主张具有“高度盖然性”。
判词掷地有声,直指王某的逻辑谬误:“王某应遵循道德及法律要求审视自身行为,不应以赵某未明确制止即认为其行为正当!”这一论断,明确宣告了“没说不就等于同意”的流氓逻辑在法律上不成立。最终法院判决王某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
可是5000元,对比赵某“精神障碍”的诊断,这代价似乎太轻了。赵某与王某双双上诉。二审就展现了更深层次的洞察,二审法院首先确认了一审认定的事实,但在赔偿金额上,给出了颠覆性的意见,明确指出一审酌定的5000元“有失公允”。
法院进一步看,王某的骚扰行为与赵某患上精神障碍的诊断证明有高度关联,认定是王某的过错直接导致了严重的损害后果。二审法院最后作出改判:撤销一审关于赔偿金额的判决,要求王某向赵某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0元整。
赵某的胜诉其意义远不止两万元,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熟人型性骚扰”的阴暗与卑劣,也为所有潜在的受害者提供了一份生动的维权指南:冷静录音、保存证据、专业诊断、相信法律。赔偿金从5000元到20000元的飞跃,更是司法实践迈出的重要一步。
它向全社会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法律对性骚扰的惩戒力度正在加码,尤其是利用“信任”外衣行侵犯之实的行为,必将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法律的利剑已经出鞘,但撼动社会观念的冰山,需要更多人的努力。赵某的勇气为打破沉默撕开了一道裂口,而当法律为受害者撑腰时,我们这些旁观者,又该如何从沉默的大多数,变成守护边界的同行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