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低头了! 来自德国媒体8月2日消息说,现在德国必须要面对现实了,德国与中国之间的技术合作,德国不再是单方输出。德国媒体强调,中国不再是低端制造国,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给德国造成巨大压力。 这哪是简单的新闻标题啊,分明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甩在了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制造的人脸上。还记得十年前德国《明镜周刊》封面吗?那个把中国高铁P成寿司卷的讽刺漫画,现在看看谁才是笑话? 柏林街头最近出现个有趣现象,出租车司机开始用蹩脚中文练习"比亚迪"的发音。数据不会骗人,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动汽车在德销量暴涨240%,而大众ID系列本土销量却下滑18%。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德国汽车工会连夜开会到凌晨的焦灼身影。 慕尼黑工业大学最新研究报告打了自己人脸——中国新能源车专利数量已是德国2.3倍。更扎心的是,德国引以为傲的底盘调校技术,现在被蔚来ET7在纽北赛道甩开了8秒差距。这就像厨神大赛里,学徒用自创菜谱把老师傅的招牌菜做出了新高度。 法兰克福车展变成大型真香现场,德国汽车专家围着比亚迪海豹转悠的场面,活像当年中国工程师在底特律偷师的模样。但时代早就变了,现在轮到德国人拿着游标卡尺量中国车的电池仓缝隙了。 有个细节特别讽刺,大众总部狼堡工厂的机器人还在用2016年的编程系统,而上海安亭工厂的机械臂已经搭载了华为5G工业模组。这哪是制造水平的差距,根本是产业思维的代差。德国人还在琢磨怎么改进内燃机,中国人已经在重构移动智能空间。 不过要说德国人输得彻底还为时过早。博世集团的碳化硅芯片、采埃孚的线控转向,这些硬核技术仍是行业天花板。但危机感已经写在脸上,奔驰CEO康林松那句"要向中国学习创新速度",听着像极了当年诺基亚最后的倔强。 最让德国产业界睡不着觉的,是中国车企的迭代速度。理想L9从设计到量产只用22个月,这时间够德国同行走完合规流程。当德国工程师还在为每周35小时工作制罢工时,中国研发中心凌晨三点的灯光已经成了新常态。 但别急着欢呼,这场较量远未结束。德国百年工业积淀不是纸糊的,他们的精密加工、质量管理仍是教科书级别。只不过这次,中国选手终于从考场最后一排冲到了领跑位置。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就在刚刚德国刚刚宣布了8月1日,德国选择党主席魏德尔对着镜头怒吼:“欧盟和
【194评论】【9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