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地下党员张宗伟被捕,期间,妻子就在人群中,看到丈夫要被日军带走,刚要往前冲,却被丈夫凶巴巴的眼神拦住了。张宗伟眼神特坚定:“活下去!” 1937 年 4 月 20 日大清早,哈尔滨道里区炮队街,有家杂货铺门口突然传来日军宪兵的皮靴声,乱糟糟的。 这时候,张宗伟正在铺子里,赶紧把最后一沓文件往炉膛里塞。文件还没处理完,“哐当” 一声,门板被人一脚踹开。 好几个日军端着三八大盖,枪口黑漆漆的,正对着他的胸口。 “八嘎!” 宪兵队长小林次郎凶神恶煞地走进来,一脚就把柜台踹翻了。 柜台上的玻璃罐噼里啪啦掉在地上,冰糖块撒得到处都是,不少还落在张宗伟身上。 小林次郎带着人在铺子里翻来翻去,从地窖里找出了电台零件和密写药水。 他嘴角一撇,露出坏笑,恶狠狠地说:“你,是共产党!” 张宗伟腰杆一挺,用俄语大声回他:“有种就开枪,苏维埃的战士不怕死!” 小林次郎愣了一下,没想到这中国老头俄语说得这么溜。 宪兵要把张宗伟押走的时候,门外突然乱了起来。 张宗伟从人群的缝里一看,瞧见他媳妇阿格拉菲娜了。 她正拨开围观的人,使劲往这边挤,蓝眼睛里全是着急。 张宗伟心里一紧,按说好的,媳妇这时候该在三条街外的俄式平房里照看着五个孩子,怎么会在这儿? “站住!” 张宗伟用眼神使劲瞪着媳妇。 阿格拉菲娜的脚一下子就停住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十年前,张宗伟在贝加尔湖畔的金矿做工,十月革命后带领中国矿工加入苏联红军,因伊尔库茨克战役中奋勇杀敌获红星勋章。养伤时,护士阿格拉菲娜的照料让两人结缘,他承诺战后带她回中国。 1931 年,张宗伟夫妻俩带着五个孩子回了哈尔滨。 张宗伟在炮队街开了家杂货铺,表面上卖烟酒糖果,其实是中共满洲省委的国际交通站。 周保中曾在这儿换成商人的衣服,李兆麟大半夜把情报藏在腌酸菜的罐子里送过来。 阿格拉菲娜为了帮丈夫,学会了用面粉调密写药水。孩子们也没闲着,把传单折成纸飞机,偷偷扔进日军兵营。 第二天,宪兵就把门踹开了。 当时,张宗伟正用烧红的火钳烫密码本,火星溅到他的粗布棉袄上,烫出一个个小洞,他都没顾上看,一门心思就想着保护密码本。 张宗伟被关到道里监狱的刑讯室,小林次郎亲自来审他。 小林次郎恶狠狠地问:“说!交通站还有谁?” 张宗伟吐出带血的牙,大声说:“你们杀不完共产党人。共产党人就像兴安岭的红松,砍倒一棵,春天里会冒出成千上万棵。” 跟张宗伟关在一个监牢的年轻狱友后来回忆:“张大爷每天用指甲在墙上刻‘必胜’,教我们唱《国际歌》。他说,苏联红军当年也是这么熬过来的。” 阿格拉菲娜知道丈夫被抓了,想办法托人给张宗伟送了个掺着纸条的黑面包。 张宗伟收到后,用筷子蘸着自己的血,在纸条上写:“告诉孩子们,爸爸去很远的地方打鬼子了。” 1937 年 7 月 27 日傍晚,太平桥圈儿河刑场。 张宗伟被押上卡车,他往人群里一看,突然瞧见个熟悉的蓝围巾,是阿格拉菲娜。她带着孩子们挤在警戒线外头。 最小的女儿手里举着张宗伟亲手做的木头手枪,哭喊着:“爸爸,打鬼子!” 小林次郎走到张宗伟跟前,举起指挥刀,还不死心:“最后一次机会,说出同党的名字,皇军能饶你不死。” 张宗伟对着枪口笑了笑,说:“有种就往这儿打!” “砰” 的一声枪响,阿格拉菲娜赶紧捂住孩子们的眼睛,眼泪止不住地流。 张宗伟牺牲后,阿格拉菲娜为了过日子,把陪嫁的银餐具卖了,在道外市场摆起了煎饼摊。 日子过得挺难,可她没忘了丈夫的嘱咐。 她教孩子们用俄语唱《喀秋莎》,用中文念《满江红》,就想让孩子们永远别忘了自己的根,别忘了爸爸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的牺牲。 1945 年,苏联红军解放了哈尔滨。 孩子们看见妈妈跪在松花江边,手里拿着一束矢车菊,轻轻扔进江里,嘴里念叨着:“宗伟,你的愿望实现了。” 这时候,松花江水慢慢流着,好像也在讲张宗伟和阿格拉菲娜这段让人感动的故事。
这是真实的日军军医,不是演员。侵华日军的军医有多坏?鹿田正夫回忆,一名被俘国军连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