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路演时,38岁的高叶好好地给28岁的刘昊然上了一课!当记者问刘昊然“电影适合小孩看吗?”,刘昊然: 在电影《南京照相馆》的路演现场,一个记者的提问,让原本平稳的气氛瞬间绷紧了。 此部电影适宜幼童观看否?” 话筒递出去,问题看似平常,却像个探针,一下就扎到了最敏感的神经上。这不只是个观影指南,而是直接拷问这一代人,该如何带着孩子去面对民族那段最惨痛的记忆。 镁光灯下,28岁的刘昊然和38岁的高叶,他们接下来的回答,成了一堂关于情商、责任和历史的公开课。 率先作答的刘昊然显然有些发懵,他兜了半天圈子,企图从创作的角度阐释这个教育问题。“这种题材对所有中国人来说,都非常痛苦,”他讲话很诚恳,也满是共情,“导演在创作中其实一直都在尽量克制,不要让那种太过于血腥的镜头频繁出现……”他反复强调“克制”,把焦点放在了影片会给孩子带来的直接视觉冲击上。 可他越是解释创作上的小心翼翼,答案就越模糊,听起来反倒像是在说,不适合孩子看,都怪题材本身太沉重。这番好意,却无意中回避了问题的核心。 现场的气氛起初略显尴尬。 就在这时,高叶看出了症结。她接过话筒,语气温和却无比坚定,三两句话就为这场讨论重新定了调。她没有纠缠于电影本身,而是先给刘昊然解围,把责任归还给了历史:“因为是不可规避的题材和史实,搬上大荧幕,它就是会有那样的效果。”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问题不出在我们的创作,而出在历史本就如此残酷。 紧接着,她抛出了一个极有远见的观点:“导演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很多过于小的小朋友,可能不太适合看这样的电影。 不过无妨,电影业已拍摄完成,它就在那里静静存在着,它能够静候着他们长大……” 这个回答堪称一绝。它没有陷入“适合”或“不适合”的简单二选一,而是把电影定义成一份需要时间来启封的历史档案,一份留给后人的民族记忆。这背后,是一个成熟演员对艺术社会价值的深刻洞察。 说到底,关于“是否适合”,电影本身早就用一种沉默的方式作了回答。导演申奥在处理那些最惨绝人寰的暴行时,展现了高度的克制和智慧。 比如日军摔婴儿的暴行,镜头里没有直给的画面,只有一个让人心往下沉的背影和一滩血迹;女主角林毓秀受辱的核心情节,也被删减。 这种留白不是逃避,而是一种高级的叙事伦理——它把判断的权利,郑重地交还给观众,尤其是交到家长手里,允许他们在引导孩子时,有自己的诠释空间。 市场的反应和观众的眼泪,也印证了这种“克制的力量”有多成功。上映8天票房破10亿,豆瓣8.6分,口碑坚挺。更有趣的是,影院里的真实反应,恰恰说明任何“一刀切”的建议都是苍白的。 有成年观众散场后坐在座位上默默流泪,也有6岁的女孩全程抽泣,却坚持看完了整场;有河南的小男孩看完电影,回家就把心爱的日漫卡片撕了;也有像佟丽娅儿子那样,哭到几乎崩溃的孩子。 这些复杂又真实的反应,不正说明了高叶那句“等待他们长大”有多么明智吗?历史教育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它扎根在每个家庭不同的引导方式和价值观里。 刘昊然曾在《人民日报》的文章里,把演员比作“时代的显影师”,这当然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可是在这次路演中,高叶用一次近乎完美的现场反应,真正诠释了演员的“社会担当”是什么。 从《狂飙》里杀伐果断的大嫂,到《南京照相馆》里隐忍求生的林毓秀,丰富的角色阅历,让她在面对现实中的复杂议题时,也多了一份厚重与通透。 所以,那个最初的问题——“敢不敢让孩子看?”——考验的或许从来都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为人父母者,有没有直面历史的勇气,以及引导孩子的智慧。 一部伟大的作品,就像一面历史的镜子。它不讨好谁,也不回避谁,它就在那里。 而我们,又该如何教会下一代,勇敢地去看这面镜子呢?
《南京照相馆》路演时,38岁的高叶好好地给28岁的刘昊然上了一课!当记者问刘昊然
云端之上的天空之城建造者
2025-08-02 19:18: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