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被迫出手!部分中国企业没有觉悟,仍然采购美国的不安全芯片,之前国家早已提醒:

幻界 2025-08-02 19:52:36

国家被迫出手!部分中国企业没有觉悟,仍然采购美国的不安全芯片,之前国家早已提醒:美国芯片存在后门风险。可部分企业只顾自己利益,完全不顾国家安全,那国家只能被迫出手了。 中国是美国芯片最大的海外买家,占全球出口的三成以上。这样的依赖,一旦被人“卡脖子”,后果不堪设想。 国家早就敲过警钟,但总有企业装聋作哑,非要等问题爆发才愿意回头。芯片后门这事,不是危言耸听。 英伟达的H20芯片就曾被曝光存在可远程激活的控制端口,能实现数据窃取与系统干扰。 卡巴斯基的分析报告也明确指出,后门机制常被用于监听关键设备、操控网络系统,甚至发动跨境网络战。 早在2010年,“震网”病毒就让伊朗核设施几乎瘫痪,这不是电影情节,这是实打实的现实案例。 美国在2022年推出的《芯片与科学法案》,表面是扶持产业,实则暗藏玄机。不少议员呼吁在出口芯片中植入定位模块,用于监控外国关键基础设施。 这不是“科技合作”,这是“科技监控”。《华尔街日报》曾披露,美国五角大楼与芯片制造商有过多次闭门会议,讨论如何在不暴露的前提下,实现对他国核心系统的远程可控。 可问题是,一些中国企业根本不当回事。他们算的是经济账,能省一点是一点。用美国芯片,既省了研发成本,又能赶工出货,短期利润看着漂亮。 但是目前仍有10%-15%的企业在关键系统中使用美国芯片,哪怕国家早就发出“不准用”的明确信号。 讽刺的是个别企业还试图钻政策空子,打着“测试用途”“非核心模块”的幌子,大量采购国外芯片。 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一旦后门被激活,整个系统说瘫就瘫,到时候哭都来不及。 国家不是没提醒。三年前出台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条例》,已经明确规定不可使用未经审查的海外核心元件。 2023年,四大行业协会也联合发声,点名美国芯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但根据工信部披露的数据,截至2025年初,全国企业的法规合规率仍不足60%。 这说明,有不少企业对国家政策还抱着“看心情”的态度。对比之下,欧盟在数据安全上的做法就值得参考。GDPR一出,谁敢玩忽职守,谁就被罚得倾家荡产。 而在中国这边,迟迟不见效果,国家自然只能亲自下场。最近英伟达被约谈,就是一个信号。国家这次是真的动手了,不是讲道理,是做问责。 为什么要严防芯片后门?因为这是“系统性风险”。一旦被利用,可能导致电网中断、轨道交通瘫痪、金融系统崩溃。 全球网络安全论坛曾估算,单次重大芯片后门攻击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千亿元人民币。 2021年的SolarWinds事件还历历在目,美国自己就因为供应链里的“后门”被黑客拿捏了个遍。谁还敢说这只是“遥远的风险”? 国家现在已经开始升级监管工具箱。除了对英伟达等重点企业进行审查,还将推动设立“芯片黑名单”与“芯片合规评级”机制。 同时,网信办计划对全国关键领域开展芯片来源审计,凡问题芯片一律清出系统。 根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家信息安全专项投入已增长20%,意味着监管力度与技术防护将同步加码。 当然,管是一个方面,造更重要。这几年,中国芯片产业也不是坐着不动。华为麒麟系列已经完成了从“被封锁”到“自力更生”的跃升。 中芯国际的7纳米工艺也开始量产,IDC预测,到2026年国产芯片的市场份额将突破40%。这不是空话,是实打实的进展。 但自主可控不能光靠几家龙头,产业链要全面开花。国家正筹备设立“联合创新基金”,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攻关。 同时,继续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科技伙伴合作,构建不依赖美国的技术生态圈。 信息来源: 《中汽协建议车企谨慎采购美国芯片:美国汽车芯片产品不再可靠安全》——澎湃新闻

0 阅读:69

猜你喜欢

幻界

幻界

幻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