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弹道专家张述祖对陈赓说,有个弹道专家很稀缺,陈赓说,那就赶紧要过来呀,张述祖却闪烁其辞,陈赓以为又要麻烦周总理,可名单上圈出的最后一个名字,让张述祖支支吾吾:“这人…… 恐怕天王老子也批不了。” 陈赓眉毛一挑。他刚在国务院厕所堵住周总理,把 78 名教授的调令塞进总理手里 。 连贺龙、陈毅都被他缠得没法,特批了军中精英,还有什么人能难住 “急性子” 陈赓? “他叫沈毅,” 张述祖声音压得极低,“留法的弹道权威,国民党兵工署出身,起义后立过功,可现在…… 是死刑犯,缓期执行。” 陈赓捏着名单的手顿了顿。哈军工缺的就是这种能啃硬骨头的专家。 当时中国连像样的弹道计算公式都凑不齐,沈毅在法国留学时写的《火炮外弹道学》手稿,是国内独一份的宝贝。可一个戴着手铐的死刑犯,怎么能站上讲台? “技术没罪。” 陈赓丢下这句话,第二天就扎进了北京。 他先堵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的门,把沈毅的手稿拍在桌上:“董老,刀下留的不是人,是能让咱自己造炮弹的技术!” 董必武翻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法文公式,沉吟半晌:“开会研究,试试监外执行。” 可这远远不够。沈毅的案子是 “死缓”,改判得经最高层点头。陈赓干脆闯进了中南海,在毛主席办公室外等了三个钟头。 见到主席时,他直截了当:“哈军工缺个能教炮弹打多远的先生,这人犯过罪,但他的笔比炮弹管用。” 毛主席看着沈毅参与设计的兵工厂图纸,说了句:“人才难得,给条出路。” 两周后,戴着镣铐的沈毅被押到哈军工时,陈赓亲手解开了他的手铐。 这个前国民党军官 “扑通” 跪下,额头磕得发青:“我这条命,往后就是军工的了!” 可风波没停。1953 年冬,有人举报沈毅 “酗酒误事”。陈赓顶着零下三十度的寒风,深夜摸到沈毅住的小平房,推开门就被酒气呛得皱眉。 屋里没生炉子,沈毅裹着棉袄趴在桌上,手边堆着十几个空酒瓶,稿纸上的弹道曲线画得密密麻麻。 “首长,” 沈毅慌忙起身,冻得发紫的手按住图纸,“我怕生火烤坏资料,冷了就抿口酒提神,这批公式天亮前得交……” 陈赓没说话,摸了摸桌角的墨水,冻得结了层冰碴。他猛地转身,对身后的干部吼:“明天就让所有教授搬楼房!谁冻着了我的先生,我撤他的职!” 那天夜里,沈毅看着搬进带暖气的楼房,捧着新送来的煤,第一次在解放后掉了泪。 这个曾被判死刑的人,后来成了哈军工弹道系的顶梁柱。他带的学生,后来成了 “两弹一星” 的骨干;他整理的法文资料,填补了中国弹道学的空白。 1959 年特赦令下来时,沈毅正在课堂上讲 “抛物线误差修正”,手里捏着的粉笔,比当年戴过的手铐还沉。 1969 年沈毅病逝时,抽屉里藏着两张纸:一张是当年的死刑判决书,一张是哈军工的聘书。 而陈赓早已去世,但他当年那句 “技术没罪”,后来成了哈军工的传统 。
1952年,弹道专家张述祖对陈赓说,有个弹道专家很稀缺,陈赓说,那就赶紧要过来呀
烟雨杏花村
2025-08-02 21:50:37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