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343旅开赴山西,却等不到车皮。旅长陈光大怒,对车站人员说:“日军来势汹

熹然说历史 2025-08-03 00:15:17

抗战中,343旅开赴山西,却等不到车皮。旅长陈光大怒,对车站人员说:“日军来势汹汹,情况十万火急,你却把车皮全用来装逃兵,是何居心。” 1937年秋,刚改编的八路军343旅急赴山西抗日前线,却在侯马车站遭遇意外阻碍。当看到车皮被用来运载败退的溃兵,而抗日部队却无法获得运输工具时,旅长陈光怒不可遏。这一幕折射出当时抗战初期复杂的军事形势和不同部队的迥异态度。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第2、第4师在陕西省三原县云阳镇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陈光任旅长,周建屏任副旅长。辖第685、第686团,全旅6500人。这支刚刚完成改编的部队,承载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期望,准备开赴华北抗日战场。 1937年7月7日,日军侵卢沟桥,战事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1937年8月下旬,第343旅奉命由三原地区开赴晋东北。当时的形势十分紧迫,日军已经占领了平津地区,正在向华北腹地推进。阎锡山的晋绥军节节败退,急需八路军的支援。 343旅受命东渡黄河后,需要转乘火车才能快速到达山西前线。但当部队到达侯马车站时,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车站里到处都是从前线败退下来的国民党军队,这些溃兵士气低落,纪律松散,占据了大部分的车皮。 陈光是个脾气火爆的人,他从井冈山时期就以勇猛著称。1930年2月,在水南、值夏战斗中,一纵队林彪的指挥所曾被突围的敌人包围,情况十分危急,陈光不顾危险,不怕牺牲,在前面带领部队勇猛冲杀,终于打退了敌人,把林彪从险境中救了出来。这样一个血性军人,看到败兵占用车皮而抗日部队却无法及时开赴前线,哪能不怒火中烧。 杨成武带领的独立团最先到达侯马,连续跑了七八趟车站都没能协调到车皮。有时候,正在和车站人员交涉的时候,那些往南撤的溃兵也跟着起哄,说什么”想打日军,自己跑去嘛,争什么车皮”。这种风凉话更是让八路军战士们义愤填膺。 三天过去了,343旅的主力部队都陆续到达了侯马,但车皮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看着战士们露宿在车站附近,而前线战事又如此紧急,陈光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定亲自出马,到车站去讨个说法。 当陈光大步走进车站办公室时,那个铁路部门的负责人还在慢腾腾地处理其他事务。陈光开门见山地问有没有车皮,当得知对方竟然把车皮都给了败退的溃兵时,这位久经战场的旅长彻底爆发了。他怒斥道:“日军来势汹汹,情况十万火急,你却把车皮全用来装逃兵,是何居心!” 这句话道出了当时抗战初期的一个尖锐问题:究竟是优先保证败退部队的撤离,还是优先保证抗日部队的前进?在陈光看来,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国难当头,理应让愿意抗日的部队优先使用交通工具,而不是让那些败兵占用宝贵的运力资源。 面对陈光的怒斥,车站负责人慌了神,连忙解释说只剩下一些装牲口的破旧车皮。陈光听后,虽然愤怒稍减,但立即表态:“前线紧急,现在有车皮就行,今天必须出发!”这就是一个真正军人的态度——不计较条件好坏,只要能够完成任务就行。 事实证明,陈光的坚持和愤怒是正确的。343旅就是乘坐着这些破旧的车皮到达山西的,随后在平型关战役中打出了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1937年9月25日,率部参加平型关战斗,并担任主攻任务,歼灭日军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1000余人,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第一个歼灭战的重大胜利。 这个看似小小的车皮争夺事件,实际上反映了抗战初期不同军队的精神面貌。败退的溃兵代表的是消极避战、保存实力的思想,而八路军代表的是积极抗战、勇于牺牲的精神。陈光的愤怒,正是这种精神对比的生动体现。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也能看出陈光的性格特点。他直率、火爆,但同时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他看来,军人的天职就是保家卫国,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任何阻碍抗日的行为都是不可容忍的。这种性格让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但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从侯马车站的愤怒斥责到平型关的辉煌胜利,陈光和343旅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抗日精神。你觉得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陈光的做法对不对?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