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毛主席接见青年湘剧演员左大玢的时候(86版观音),闹出了一个“笑话”。原来当时毛主席见到她的时候,说了一句:“原来你就是左大玢(fēn)啊!”左大玢听完之后,也没多想,便心直口快地纠正道:“您都是主席了,怎么还念白眼字哩,我叫左大玢(bīn)哩”。 1959年,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热火朝天的年份。大跃进刚起步,全国上下都憋着一股劲儿,要干出点儿名堂。就在这时候,毛主席抽空接见了不少文艺工作者,其中就包括当时还不到30岁的湘剧演员左大玢。她那会儿可不是啥大明星,就是个普通的青年演员,靠着扎实的表演功底和一股子拼劲儿,在湖南湘剧圈子里有点儿名气。毛主席为啥要见她?其实不光是她个人,而是想通过这些基层文艺工作者,了解民间艺术的情况,顺便鼓鼓劲儿。 这回接见安排得挺随意,没啥繁文缛节。毛主席跟大家聊得也接地气,问问戏咋唱的,生活咋样,有没有啥困难。轮到左大玢的时候,她也没怯场,毕竟湘剧演员上台惯了,胆子不小。可谁也没想到,这场普通的会面,居然因为一个字,成了日后让人津津乐道的小故事。 事情是这样的。毛主席见到左大玢,瞅了瞅名单,随口说了一句:“原来你就是左大玢啊!”这“玢”字,念对了是“bīn”,是个不常见的字,意思挺文雅,有“美玉”的含义。可毛主席那会儿随口念成了“fēn”,可能是忙着跟人聊天,没太留意,也可能是这字确实冷门,平时见得少。 要搁一般人,听到主席这么念也就笑笑过去了,毕竟谁敢当面纠正啊?可左大玢不这样。她这人吧,直肠子,心眼儿实,听见念错了,想都没想就蹦出一句:“您都是主席了,怎么还念白眼字哩,我叫左大玢(bīn)哩!”这话一出口,周围的人估计都愣了。啥叫“白眼字”?就是湖南土话里说的“念错字”的意思,带点儿调侃味儿。她这语气,既没啥恶意,也不算啥大不敬,就是年轻人那股子直来直去的劲儿。 左大玢这话说完,现场气氛咋样?没人觉得她冒犯,反而都乐了。为啥?毛主席自己先笑了。他这人,脾气大家伙儿都知道,喜欢跟人开玩笑,也不端架子。被个小姑娘这么一“怼”,他没生气,反倒觉得挺有意思。据说当时他哈哈一笑,还挺痛快的那种,估计心里还觉得这丫头挺有个性。 这事儿要搁现在,可能有人会觉得左大玢胆子太大,不够“圆滑”。可那年代不一样,大家伙儿说话都实诚,尤其是年轻人,没那么多弯弯绕绕。毛主席也没把这当回事儿,反而顺着她的话聊了下去,问了问湘剧的事儿,气氛一下子就热乎起来了。 说到左大玢,她可不是光靠这一个笑话出名的。她1943年出生在湖南,从小就学湘剧,那时候条件苦,练功全靠自己抠细节。她嗓子好,扮相也好,演啥像啥,慢慢在湘剧圈子里站稳了脚跟。1959年能被毛主席接见,说明她那会儿已经有点儿成绩了,不是随便挑的人。 后来,她的名气更大了,尤其因为1986年版《西游记》。她在里面演观音,那形象真是深入人心。慈眉善目,气质拿捏得死死的,多少人一提观音就想到她。她能演成这样,跟早年湘剧的功底分不开。那时候演戏可没特效,全靠真功夫,她把观音那份庄严又温润的感觉演活了。 这事儿为啥让人觉得有趣?不光是因为念错字这茬儿,更因为它透着一股子人情味儿。毛主席是啥人?那时候全国人民心中的“大人物”,可他也有念错字的时候,还能被个小演员当面“纠正”,这不挺接地气吗?左大玢呢,也没因为对方是主席就畏畏缩缩,该说啥说啥,这份真性情搁哪儿都招人喜欢。 再想想,那年代的人跟现在不一样。他们没那么多顾忌,说话办事都带着一股子真劲儿。这笑话听着小,其实反映了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简单和坦率。毛主席乐呵呵地接受纠正,左大玢大大咧咧地开口,这不比那些客套话强多了? 1959年这事儿过去后,左大玢没啥大变化,还是接着演她的戏。她后来能走到全国观众面前,靠的是真本事,不是靠这一个笑话。她演湘剧几十年,又在《西游记》里留下经典角色,算得上是个有实力的演员。 这笑话呢,也成了她人生里的一个小插曲,时不时被人提起。她自己咋看这事儿?没啥记载,但估计她也没太当回事儿,就是个玩笑话罢了。可对咱们后人来说,这故事挺有嚼头,既能乐一乐,还能琢磨琢磨那时候的人和事。 1959年的文艺圈,跟现在可差远了。那会儿没啥明星概念,演员都是苦出身,靠手艺吃饭。左大玢这样的,能被毛主席接见,已经算有点儿出息了。但她那时候也就是个普通演员,没啥特殊待遇。毛主席见这些人,其实是想通过他们摸摸基层的脉,看看文化咋发展。这背景一摆,这笑话就更有意思了——大人物跟小人物之间,就因为一个字,拉近了距离。
1959年,毛主席接见青年湘剧演员左大玢的时候(86版观音),闹出了一个“笑话”
历史拾遗者
2025-08-03 05:46:49
0
阅读: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