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中吕布'呢,怎么没有他的名字?"有人回答:"他回老家扛锄头去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这位让毛主席念念不忘的战斗英雄,此刻正在邢台县会宁村的田埂上挥汗如雨 ,身高1米92的吕俊生像座铁塔立在麦浪里,镰刀在他手中舞得虎虎生风。
村里人都说,老吕干农活比小伙子还利索,只有当他弯腰干活时,衣领间若隐若现的狰狞伤疤才会提醒人们,这个庄稼汉有着不平凡的过去。
1937年冬天的山西娘子关,寒风卷着硝烟刮过战场,刚参军的吕俊生端着步枪冲出战壕,子弹打光后抡起大刀扑向日军。
这场白刃战持续了整整四十分钟,当他浑身是血从尸堆里站起来时,脚下躺着27具鬼子尸体。
战友们后来回忆,吕俊生的大刀砍得卷了刃,刀柄上缠的布条都被血浸透了,这场战斗让他获得"军中吕布"的威名,也留下贯穿左肩的刺刀伤。
在太行山区的抗日岁月里,吕俊生创下更多传奇, 夜袭日军据点时,他徒手拧断哨兵脖子;伏击运输队时,用缴获的机枪扫倒半个小队。
最惊险的是1940年反扫荡,他带着一个班掩护群众转移,右胸中弹后仍坚持战斗到援军到来。
这些故事被编成快板书在部队传唱,可他总摆摆手:"都是大伙儿一起打的仗,功劳是集体的。"
1950年全军整编时,战功赫赫的吕俊生做出令人意外的决定,他谢绝组织安排的领导岗位,带着三等甲级伤残军人证明回到会宁村。
县里要给他安排轻松工作,他笑着拒绝:"仗打完了,该回家种地了。"那把砍翻27个鬼子的大刀,被他悄悄埋在了院里的枣树下。
回到家乡的吕俊生很快成为生产能手,他琢磨出"深翻土地法",亩产比周边高出三成;带头组建互助组,把村里最贫瘠的坡地改造成丰产田。
村里老人记得,他总把军功章锁在箱底,却把伤残补助金全拿来接济困难户,有次县里干部来慰问,看见他正给五保户挑水,军装改的汗衫上还打着补丁。
1969年夏天,村里放映《地雷战》,当银幕上出现八路军冲锋的画面时,孩子们突然指着后排:"吕爷爷哭了!"
月光下,这个铁塔般的汉子泪流满面,后来他常坐在打谷场上给孩子们讲战斗故事,但从不提自己的功劳。
有调皮的孩子扒他衣领看伤疤,他就乐呵呵地比划:"这是小鬼子留的纪念,你们要好好读书,将来建设更强大的国家。"
吕俊生去世时,乡亲们整理遗物才发现那个上锁的铁盒,里面整齐码放着八枚军功章、一本泛黄的立功证书,还有张字迹模糊的纸条:"这些留给孩子们当念想,别张扬。"
如今在会宁村纪念馆,那把从枣树下挖出的大刀静静躺在展柜里,刀身上的缺口依然清晰可见。
在最近的一次老兵普查中,档案员在河北省军区仓库发现尘封的作战日记,泛黄的纸页记载着1942年某次突围战:"吕俊生同志怀抱机枪开路,右腿被弹片击中后,拖着伤腿继续冲锋二百米..."
这些被岁月掩埋的细节,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有网友在军事论坛留言:"这才是真正的顶流明星,他们用鲜血浇筑了和平。"
邢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去年启动"寻找英雄"项目,工作人员走访时听到个感人细节,村里修路要占吕俊生家的菜地,他二话不说就同意了。
施工队要补偿,他指着远处的新校舍说:"当年打仗就为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这点地算啥?"
在时代里,吕俊生们的选择显得如此"不合时宜",有的只是锁在箱底的军功章和埋在土里的大刀。
但正是这种沉默的坚守,构成了民族最硬的脊梁,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那些带着弹孔的军装时,或许该想想,是什么让这些人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又是什么让他们功成身退隐于乡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