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出乎欧洲的预料!欧盟官员表示,中国寸步不让,我们以为他们会做出一些表面上的让步,甚至连这都没发生! 7月30日,据法新社披露,当欧盟代表抱怨双方存在长期的贸易不平衡、市场准入等问题时,北京方面直接回应:“我们不接受单方面的规则修改。” 这种态度让欧洲官员们私下感叹:“他们连象征性的让步都不愿做,简直像是换了一个谈判对手。” 三个月前,中方通过多轮磋商迫使美国降低部分关税,这场胜利不仅为中国争取到实际利益,更让世界看到北京在经贸谈判中的韧性。如今这种自信延续到中欧对话中 —— 当欧盟再次试图以 “反补贴调查”“产能过剩” 施压时,中国不再像过去那样寻求折中方案,而是直接亮出底牌:在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中,中方明确拒绝接受欧盟单方面设定的最低价格机制,反而要求欧方重新审视其对中国车企的歧视性政策。这种 “以规则对规则” 的策略,让习惯了居高临下的欧洲人一时难以适应。 更让欧盟意外的是,中国在稀土出口管制等核心领域寸步不让。自 2025 年 4 月中国对中重稀土实施出口限制以来,欧洲汽车、半导体等行业叫苦不迭。尽管欧盟多次要求放宽限制,但中方不仅维持原有政策,还提出 “技术换资源” 的对等原则 —— 只有欧盟解除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禁令,中方才会考虑为稀土申请开通绿色通道。 值得玩味的是,欧盟内部的矛盾在这场谈判中暴露无遗。峰会结束仅三天,欧盟就与美国达成协议,同意对输美商品征收 15% 关税,这一被欧洲媒体称为 “投降式妥协” 的举动,让中方谈判代表更加确信:此时的欧洲已无力在中美之间保持战略自主。正如西班牙地缘政治分析师特里洛 - 菲格罗亚指出的,当欧盟在华盛顿面前 “滑跪” 时,中国自然不会再将其视为平等对话的伙伴。 这种认知落差,使得中方在峰会上更倾向于采取 “底线思维”—— 既然欧盟随时可能因美国压力改变立场,那么与其浪费时间讨价还价,不如明确划出不可逾越的红线。 此外,在具体议题上,中欧的分歧几乎触及所有敏感领域。欧盟要求中国扩大金融市场开放,却对中资收购欧洲科技企业设置重重障碍;中方提出重启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欧方却以 “国家安全” 为由拖延批准。这种 “双重标准” 让中方意识到,单纯的市场开放已无法换取欧洲的信任。于是在峰会上,中国转而强调 “对等原则”:既然欧盟要求中国遵守 OECD 的财政透明度规则,那么欧洲也必须接受中国在数据安全、产业补贴等领域的立法框架。 不过,中方的坚定并非盲目对抗。在拒绝不合理要求的同时,中国也在气候变化、绿色技术等领域释放合作信号。峰会期间签署的《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以及升级版出口管制对话机制的建立,都显示出中国愿意在非核心领域保持沟通。但这种合作有明确前提 —— 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正如中国外交部在峰会后强调的:“我们不反对竞争,但反对将竞争异化为遏制。” 这种 “竞合有度” 的策略,既展现了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也为未来关系留下转圜空间。 这场峰会的结果,本质上是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缩影。当中国在新能源汽车、5G 通信等领域实现技术反超,当 “中国制造” 从低端代工转向高端智造,欧洲曾经依赖的 “技术威慑” 已失去效力。更重要的是,中国通过 “一带一路” 等倡议构建的多元市场网络,使其在面对欧盟压力时有了更多选择。
大大出乎欧洲的预料!欧盟官员表示,中国寸步不让,我们以为他们会做出一些表面上的让
瑶光沐蕙芷
2025-08-03 21:05:17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