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终于想明白了:从前中国没有的芯片,他不卖给中国,结果中国开始自主研发,没过几年就突破了,然后就不要美国的了! 张汝京这人,1948年出生在南京,早年去台湾高雄长大,上台湾大学学电机工程。毕业后去美国,拿了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硕士,又在南方卫理公会大学读了电子学博士。1977年进德州仪器公司,从基层干起,负责半导体制造。八年研发后,开始管运营,在美国、新加坡、意大利、日本建厂。1989年升副总裁,管全球晶圆厂。1997年回台湾创办世大集成电路公司,很快就卖掉。2000年来大陆建中芯国际,从上海浦东起步,带团队攻克技术关。2003年盈利,2004年上市。他创办多家企业,推动中国半导体发展。2009年因诉讼离开中芯,后创办青岛芯恩等,继续干半导体。晚年还在青岛,出席论坛分享经验,直到健康出问题。这段经历听着挺励志,他一步步从海外学技术,回国建厂,帮中国半导体起步。张汝京不是啥完美人物,但他的贡献实打实,推动产业从无到有。很多人说他是中国芯片之父,这称号来得不容易,得靠实际干事儿。 美国从2018年起加强芯片出口限制,针对中兴、华为等企业,禁售先进芯片和设备。中兴一度停产,华为供应链断裂。这事儿让中国意识到,得自己搞定核心技术。中芯国际从28纳米起步,逐步到14纳米,良率95%。长江存储在3D NAND闪存上,市场份额到18%。国产光刻机、EDA软件、光刻胶等关键环节,也一步步突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政府政策支持,人才引进,产业链慢慢补齐。以前依赖进口,现在自给率高了,还出口到东南亚、中东。美国的封锁,反倒逼中国加速创新,从跟跑到并跑。这过程不容易,技术壁垒高,投资大,但中国企业咬牙坚持下来。结果呢,美国的垄断地位动摇,自己建厂成本高,效率低。芯片竞争转向AI、量子等领域,中国已占一席。 中国芯片产业扩展快,自给自足后,开始全球布局。与东南亚、中东合作建厂,输出技术。张汝京晚年创办青岛芯恩,2021年投片成功,后转上海积塔,推动培训。美国建厂遇瓶颈,成本飙升。中国在边缘计算、量子芯片上进步明显,吸引开发者。产业生态健康,AI平台适配国产芯片。未来竞争更激烈,中国不再只是追赶者。这事儿证明,封锁挡不住自主创新。美国现在可能后悔,当初不卖,结果中国自己搞定,还不要美国的了。
美国终于想明白了:从前中国没有的芯片,他不卖给中国,结果中国开始自主研发,没过几
淙淙谈历史故事
2025-08-04 00:42: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