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曾把一架中国民航引入印巴战区! 8月1日有外媒称:印度在今年五月份发动了一场打击巴基斯坦的“辛瓦尔行动”,战斗中,印度方面可能把包括中国在内的7架国际民航引入到印巴冲突的区域上空! 这一消息震惊世界! 虽然消息用了不太准确的“可能”性,但是,还是引发了世界舆论的关注。 消息称,数名开源情报分析师发现,今年5月印度发动打击巴基斯坦的“辛瓦尔行动”期间,很可能将包括中国南航CSN8070航班在内的7架在印度境内飞行的航班,蓄意引导进了印巴空战的交战区,让众多乘客给印度空军的作战行动当“人肉盾牌”。 对于7架航班全部偏离轨道,进入战区,并时长高达25分钟的现象,分析认为这不会是巧合! 既然不是巧合,就存在人为! 而这种认为现象,也只有印度能做到! 也就是说,应该是印度航空机构蓄意导入,其目的就是以客机做掩护,让印军战机进入战场,让巴基斯坦投鼠忌器,不敢轻易还手。 当时,如果巴基斯坦战机误击中了其中任何一架航班,后果都将是一场巨大的灾! 这种用国际民航做肉盾(并且是7架)的行为,这在世界交战史上还是首次! 根据开源情报分析及多方报道,确实存在蓄意引导民航客机进入印巴交战区的行为,导致包括中国南方航空CZ8070(即CSN8070)在内的多架航班被用作军事掩护。 一、事件核心:民航航班被蓄意改道至交战区 1. 涉事航班及时间线 泰国国际航空三架(THA961、THA911、THA931)、 科威特航空1架(KAC381)、 荷兰皇家航空1架(KLM809)、 卡塔尔航空1架(QTR85V) 中国南方航空1架(CZ8070)。 - 异常航线调整:2025年5月6日19:30 UTC(巴基斯坦时间5月7日00:30),这些航班被临时北调,偏离常规安全航线,进入印度空军划定的打击空域。Flightradar24数据及卫星图像显示,其飞行路径与印度空袭区高度重叠。 - 南航CZ8070的惊险逃离:该航班于巴基斯坦时间23:39起飞,成为巴关闭领空前最后一架离境国际航班。乘客在离开交战区1.5小时后,印度即发射导弹。 2. 印度的战术意图 - 利用民航作“人肉盾牌”:印度军方通过空中交通管制(ATC)临时调整航线,使民用航班与军事行动空域重合,旨在阻碍巴基斯坦空军反击——若巴方发动攻击,可能误击平民航班。 - 协同性证据:航班改道仅在印度空袭的25分钟窗口期(19:10–19:35 UTC)发生,空袭结束后立即恢复原航线,表明此为军方与空管部门的蓄意协同。 二、国际法与人道主义违规 1. 违反《日内瓦公约》 - 根据《日内瓦公约第一附加议定书》第51条,禁止利用平民掩护军事行动。印度此举构成“将民用物体用于军事目的”,直接危及非战斗人员安全。 2. 战争罪指控 - 《罗马规约》第8条第2款明确定义“利用平民掩护部队”为战争罪。国际刑事法院(ICC)已收到相关指控。 3. 航空安全公约违反 -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标准要求成员国确保民航免受冲突影响,印度蓄意引导航班进入战区,违反全球航空安全准则。 三、空战背景与后果 1. “辛杜尔行动”导火索 - 印度以“打击巴境内恐怖基地”为由,于5月7日凌晨发动空袭,目标为巴控克什米尔9处地点。巴基斯坦随即反击,双方共投入约110-125架战机,爆发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空战。 2. 民航安全灾难风险 - 若巴基斯坦反击精准度稍低,可能误击民航客机。57架国际航班当时在巴空域飞行,数千乘客生命受直接威胁。 四、 国际社会追责呼声 -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UNHRC)要求印度提交行动说明,ICAO启动“空域滥用”调查。 五、事件后续与地缘政治博弈 - 印度持续军事挑衅:7月23日,印度启动“辛杜尔2.0”演习,在边境部署“阵风”与苏-30机群,试图挽回声誉。 - 中巴战略协作深化:巴基斯坦秘密接收12架JF-17 Block3战机,中国在喀什部署东风-26导弹(射程覆盖印度全境),形成战略威慑。 - 法律问责困境:尽管证据确凿,大国博弈导致国际司法机构行动迟缓。受害者家属拟向海牙国际法院起诉印度政府。 印度在“辛杜尔行动”中以民航客机为军事掩护的行为,构成对国际人道法的系统性违反,且直接威胁数百名平民生命。事件暴露了南亚军事冲突的溢出风险,也凸显中巴战略协作对区域力量平衡的重塑作用。后续追责需依赖国际组织施压,但大国政治可能削弱制裁效力。
印度曾把一架中国民航引入印巴战区! 8月1日有外媒称:印度在今年五月份发动了一场
静默的守望
2025-08-04 06:16:21
0
阅读:128
用户10xxx83
邪恶的印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