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途中,一红军干事在筹粮时被土司武装抓走。当萧华前去谈判时,土司放话说:“留下他,我卖给你们粮食,不同意就打一仗!”
这事传到萧华耳朵里,这位少共国际师政委当即决定亲自去会会这位土司。
萧华可不是一般人,长征开始时他带着少共国际师跟着红一军团打头阵。
路过湘西那会儿,他就三令五申要求部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苗族老乡不在家,战士们饿得前胸贴后背也不敢动人家粮仓,实在没办法拿了粮食,必须留下银元,这事在当地传开后,不少苗民都说从没见过这么讲规矩的军队。
到了云南彝族地区,萧华更是一道死命令,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有次几个彝族青年朝队伍扔石头,有个战士额头被砸出血,愣是擦擦血继续走。
后来萧华协助刘伯承跟小叶丹喝鸡血酒结盟,红军愣是没费一枪一弹平安通过大凉山,这些事当地老人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说红军是真把少数民族当兄弟。
这次面对土司的威胁,萧华心里有底,他单枪匹马去谈判,进门就先给土司作了个揖。
土司眯着眼打量这个年轻军官,心想这么个白面书生能有多大能耐。
萧华不急不躁,先把红军纪律讲了一遍,又说我们不是来抢粮的,是来买粮的,说着掏出几块大洋往桌上一放,金属碰撞声清脆悦耳。
土司盯着大洋看了半晌,突然哈哈大笑,原来他早听说红军过境秋毫无犯,这次扣人就是想试试真假。
萧华趁机说,咱们汉苗本是一家,现在国难当头更应该同舟共济。
土司听得直点头,当场下令放人,还多给了二十担粮食,后来这事在苗族村寨传为美谈,都说红军说话算话,比那些欺压百姓的军阀强百倍。
要说萧华这套办法,现在看都不过时,他深谙一个道理:民心比枪杆子更重要。
当时红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要是到处树敌早就被包饺子了。
可萧华硬是带着部队走到哪都交朋友,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还给红军留下好名声,后来不少少数民族青年就是冲着红军名声来参军的。
现在回头看这段历史,不得不佩服红军的智慧,他们用行动证明,赢得民心不是靠口号,而是靠实打实的尊重。
在湘西,一粒粮食一块银元;在彝区,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这些细节比什么宣传都管用,萧华们或许没想过什么大道理,但他们懂得将心比心,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那个被扣押的红军干事后来回忆,土司放他时说了句话:"我活这么大岁数,没见过你们这样的兵。"
这句话或许就是对红军纪律最好的评价,长征路上,正是无数个萧华这样的干部,用他们的智慧和胸怀,为红军赢得了最宝贵的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