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湃通信”窃取华为(海思)WiFi芯片核心技术案中,主犯张琨是留学回国人员,并且已经加入美国籍。其他涉案人员均是受到张琨的利诱和蛊惑,参与偷窃华为的相关技术。 2025年7月30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为持续数年的尊湃通讯芯片窃密案画上了一审句号。 主犯张琨因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判有期徒刑6年,罚金300万元,同时被禁止从事芯片行业5年。 随着判决落地,这场牵涉多家企业、横跨中美技术领域的纠纷,终于露出了完整的轮廓。 张琨的人生轨迹,藏着这场案件的诸多伏笔。 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后来又陆续在中科院微电子所、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和肯塔基大学拿到硕士学位。 2005年到2010年,他在美国高通公司担任射频设计工程师,期间还加入了美国国籍。 2011年,他进入华为海思,一路做到资深技术总监、21级高级技术专家,在芯片领域积累了深厚的行业资源。 2021年2月,张琨和同为华为前高管的刘某等人离开了华为,很快就在南京注册成立了尊湃通讯。 这家公司专注于Wi-Fi芯片研发,尤其瞄准了当时炙手可热的Wi-Fi6技术。 为了快速追赶行业领先水平,张琨动了歪心思,他以高薪和股权为诱饵,拉拢了多名华为前研发人员加入尊湃,还让这些人在离职前通过摘抄、截屏等方式,偷偷拷贝华为的芯片技术资料。 这些被窃取的技术,很快就被用在了尊湃的芯片设计中。 经专业机构鉴定,尊湃研发的芯片里,有40个技术点与华为的商业秘密高度重合,相似度超过90%,属于实质性侵权。 如果不是警方及时介入,这些侵权芯片一旦量产,后果不堪设想。 2023年4月,上海警方在江苏警方的配合下,在沪苏两地开展了集中收网行动。 14名尊湃核心成员被抓获,其中张琨、刘某等4人被依法逮捕,另外10人被取保候审。 警方还查扣了7台存储侵权技术的服务器,及时阻断了技术扩散的链条。 尊湃通讯能在短时间内崛起,背后离不开资本的加持。 公司成立仅两个月,就拿到了高榕资本领投的近亿元天使轮融资。 2022年5月,又完成了数亿元的Pre-A轮融资,小米集团旗下的瀚星创业投资也在此时入局,成为持股9.82%的第四大股东。 不过案发后,小米很快发布声明,称这只是正常的财务投资,不参与公司管理,也没有任何技术合作,以此撇清关系。 案件的复杂性还不止于此。 有网友透露显示,张琨窃取的技术不仅包括Wi-Fi6,还有华为投入数亿元研发的Wi-Fi7技术,而这些技术最终流到了他的老东家高通手中。 高通借此抢先注册了相关技术标准,让华为损失惨重。 不过从种种迹象来看,这更像是双方临时的利益交换,而非长期预谋。 高通不仅没有提前防备舆论,还裁掉了大陆研究中心,张琨也没有在得手后立刻逃往国外,这些都不符合“蓄谋已久”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技术泄露事件并非个例。 2023年,格力空调就连续遭遇两起核心技术泄露事件,都是由海外留学归国人员造成的。 一位拥有海外名校硕士学历的工程师,把核心技术卖给了海外企业,导致格力丢掉了东南亚约12亿美元的订单。 同年,另一位有海归背景的前员工泄露了热传导系统参数,让格力在欧洲市场损失了约2.3亿元订单。 这些事件暴露出高科技企业在技术保护上的共性难题。 要避免核心技术泄露,筑牢内部防线是首要的。 企业可以建立严格的权限管理体系,不同层级员工只能接触到与其工作相关的技术资料,重要数据设置动态加密,离开办公环境即失效。 同时,要完善离职员工管理流程,比如在离职前收回所有设备权限,签署详细的保密协议,明确违约责任。 其次,法律震慑必不可少。 尊湃案的判决就释放了明确信号,侵犯商业秘密不仅会面临巨额罚款,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企业遇到技术泄露时,要第一时间固定证据,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让侵权者付出应有代价。 另外,行业也需要建立技术保护联盟,共享侵权案例和防范经验,形成跨企业的防护网络。 毕竟,核心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行业发展的根基,只有共同守护,才能避免“为他人作嫁衣”的悲剧重演。 如今,尊湃通讯已被判令解散,9965万元现金被冻结,相关技术也被销毁。 等3名骨干分别被判处3到5年有期徒刑,其余10名涉案人员也各有处罚。 华为因技术泄露造成的超亿元损失,还在等待民事诉讼的进一步裁定。 这场案件留下的,不仅是一份判决文书,更是对整个行业的深刻警示。
“尊湃通信”窃取华为(海思)WiFi芯片核心技术案中,主犯张琨是留学回国人员,并
红尘里面看
2025-08-04 12:34:18
0
阅读:71
浪天涯
判六年太少了,二十六年就差不多了!!
逆江而上
留学人员是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