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发动机上出现了200多处裂纹,许多专家果断地说这个焊接不合格。然而,这时一位普通焊工却站出来说这些裂纹是假的。 (信息来源:国际在线——【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的故事)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航天事业不断创造奇迹的时代,每一次火箭升空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 其中,有一位幕后英雄,用他那双神奇的手,为中国航天事业焊接出了一片璀璨星空,他就是高凤林。 时光回溯到1980年,18岁的高凤林被调剂到技校焊接班。 起初,他满心失落,梦想中的神气机床被四溅的火花取代。 直到在211厂看到老师傅陈继凤驯服火箭发动机那0.33毫米的镍基合金管壁,听闻一瓶氩气抵得上车间师傅十年血汗,他的内心被深深震撼。 当晚,宿舍墙上便多了一幅他手绘的火箭解剖图,36处关键焊缝位置被他的目光反复摩挲,命运的齿轮自此开始转动。 为了练就过硬的焊接技术,高凤林开启了超乎常人的刻苦训练。 吃饭时,他用筷子夹米粒,只为找到最完美的送丝节奏。 睡前,他举着装满沙子的罐头瓶,努力消除手臂的抖动。 走路时,他紧盯地面直线,试图驯服自己的眼神。 不仅如此,他还将一个个操作细节转化为数据记录下来。 比如“手腕悬空 3 厘米最稳”“电弧 1.2 毫米熔池最匀”。 就这样,他逐渐练就了“自带卡尺” 的神奇本事。 1985年,年仅23岁的他首次独立焊接火箭氢氧发动机,焊缝直线度误差小于 0.05毫米,令车间的老八级工都佩服不已。 1992 年,车间里的火箭“心脏”—— 泵前组件合格率仅29%,这一难题如巨石般卡住了中国航天的发展。 高凤林裹紧军大衣,在操作台前坚守了两个月,终于揪出了“热胀冷缩”这个罪魁祸首。 他脑洞大开,想出了“冷热点焊法”,一边用冰袋急速冷却焊点,一边用氧炔焰温柔“烘暖”,让金属在冷热交织中学会“呼吸”。 经过486次试验,水压仪指针冲破80个大气压,焊缝稳如泰山,合格率飙升至 92%,当年就省下了230万材料费,为中国航天事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1994年,长三甲火箭喷管焊接完成后,X光片上赫然出现207个刺目的 “亮斑”,被专家判定为“死亡裂纹”。 30多名焊工47昼夜的心血就这样被判了“死刑”,可高凤林没有放弃。 他抱着片子扎进暗房,脑海中闪过去年寒冬低温样片上相似的“亮斑”遇热即消的画面。 他迅速索要底片对比图,在金相显微镜下,真相大白:那些所谓的“裂纹”,不过是0.003毫米金属晶格在光影下的“舞蹈”。 最终,这枚发动机带着喷管成功将火箭送入太空,曾经的“亮斑”成为夜空中最闪耀的星芒。 2006年,日内瓦的低温焊接难题难倒了16国专家,丁肇中教授亲自邀请高凤林前往。 面对零下269℃的液氦超导装置焊接困境,高凤林沉默观察三天后,提出“阶梯式焊接”方法,让焊缝温度如阶梯般缓缓下降,让金属优雅适应“寒冬”。 NASA专家用红外测温仪检测,温度梯度误差小于2℃,全场惊叹。 瑞士企业递上丰厚的百万年薪与日内瓦湖畔别墅合同,他却目光坚定地望向窗外的人造卫星,婉拒道:“徒弟们的手艺,还等着焊中国的星呢。” 如今,高凤林已经带出了57 个徒弟,他用“盲焊”等独特方法教学,让徒弟们蒙眼练习,凭借手感和电弧声判断焊接状态。 他的工作室里,挂着徒弟们的照片和试板,最早的一块试板上,1998 年的“偏 0.1 毫米”红笔标记依然清晰。 在当下,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嫦娥系列、神舟系列一次次惊艳世界。 每一次火箭发射的背后,都有像高凤林这样的大国工匠默默付出。 他们用汗水和智慧,诠释着 “焊花里蹦不出大师,汗珠子砸地上才能开花” 的真谛,为中国航天事业铸就了坚实的脊梁。
“火到人民日报!”江西,五个小孩哥利用暑假时间自制了三级水火箭,原材料都是非常普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