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她先后6次奔赴老山前线、14次深入前沿阵地、3次参加出击拔点作战救护伤员13

柴扉半掩幽梦 2025-08-04 17:02:47

当年她先后6次奔赴老山前线、14次深入前沿阵地、3次参加出击拔点作战救护伤员130余名,被前线官兵亲切地誉为“战地女神”的云南边防67医院一等功臣刘亚玲。 刘亚玲1963年出生在陕西西安长安区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从小她跟着舅舅舅妈过日子,家里条件一般,她帮着干些农活,空闲时就爱看书,特别是那些讲护士救人的故事书。她上学后,对医学越来越感兴趣,高考考上了第四军医大学护士学校。在学校里,她学习很认真,每天早起背书,实验室里练注射和包扎,笔记记得特别详细。同学们玩的时候,她还在宿舍看解剖书,动手描画人体图。1984年毕业,她成绩好,本来能去北京301医院,那里工作轻松,还能接触大人物。但她选了云南文山陆军67医院,因为靠近边境,她想去一线帮忙。到了医院,她就开始护理伤员,推担架,换药,动作麻利。边境打仗越来越猛,医院里伤兵多,她看着他们,心里总想着上前线。渐渐地,她开始计划怎么去阵地帮忙。战士们受伤严重,她在病房值班时,常常加班处理创口。工作几年,她积累了不少经验,对战地救护也了解更多。她知道前线缺人手,就利用休假时间行动起来。这段经历让她从普通护士变成前线英雄,但过程充满风险和坚持。 在文山医院工作时,刘亚玲多次利用假期去老山前线。第一次,她背着药箱,徒步走山路,遇到哨兵检查,她亮出证件,继续往前。到了206阵地,她直接帮忙止血,包扎腿伤战士,然后抬担架下山。第二次,她又从医院溜出来,爬陡坡,敌炮炸开,她钻掩体,剪开衣服取弹片,缝合伤口。第三次,她跟部队出击拔点,扛药箱前进,扑到伤员旁按压止血,拖人退回壕沟。第四次,她过雷区,到围困点位,清洗腹伤,注入药。第五次,又一次拔点,她匍匐前进,取弹头。第六次,她独行上山,到第14个阵地,包扎头部伤员,抬人下山。她总共救了130多名伤员,有人胳膊断了,她固定骨头;有人失血多,她输液。尽管几次没批准就去,挨了处分,她还是坚持。战士们见她来,就喊“战地女神”,因为她带来及时救护。前线条件苦,炮火不断,她的手上总沾血和泥,但她继续干活。她的行动不光救人,还鼓舞了部队士气。边境冲突中,这样的护士少见,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医护人员的价值。她的故事流传开来,让人看到战场背后的奉献。 战事平息后,1988年刘亚玲回西安,进西京医院烧烫伤和皮肤外科当医生。她处理烧伤病人,换药,手术切坏死组织,缝合创口。几年后,她进修拿硕士学位,上课记笔记,实验室做实验。毕业继续在医院工作,夜班巡视,调整输液。2005年转业,她没去大城市,选择了自己创业。筹备几年,借钱建房买设备,2008年开办沣京医院。她接待村民,看感冒,量体温,开方子,做小手术清除脓肿。医院小,她骑自行车出门诊,乡村路上推车过坑,到家检查病人。穷人看病,她垫药费,免费帮伤残士兵治疗。村民感激,送匾额给她。她就这样在乡村坚持行医,获得“最美乡村医生”称号。现在,她还在一线,早起开门诊,下午巡诊,为百姓把脉看病。她的经历从战场到乡村,始终在救人一线。转业后,她没停下脚步,继续贡献力量。乡村医疗条件差,她用专业知识填补空白,帮助很多人。她的故事激励后辈,显示出医生的责任感。

0 阅读:11

猜你喜欢

柴扉半掩幽梦

柴扉半掩幽梦

柴扉半掩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