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过了七十,心气要慢慢收,步子也得慢慢稳。 这个年纪,拼也拼过了,操也操够了,剩下的日子,只求平安顺心。 但现实中,很多老人舍不得放下,总觉得自己还能动、还能干,结果不是走远路把自己累倒,就是走错情,把自己气坏。 所以老祖宗留下这句话:“人到七十,三地不去,三亲不走。” 这,说的是老年人的养生之道、人情之道,也是最该守住的底线。
01 三地不去。 人到七十,说到底身体是“根”。 年轻人发个烧扛几天就好了,老人感冒一次可能就是肺炎,跌一跤可能就是骨折,出个门回来能躺三个月。 所以,老祖宗劝我们,过了七十,有三种地方,能不去就不去: 第一,不去远地。 年纪一大,身体各项机能下降,旅途劳顿对年轻人是开眼界,对老人是身体打仗。 水土不服、饮食不适、气候变化,都会成为潜在的健康隐患。 特别是远赴他乡探亲、旅居、跟团旅游这些事,听着热闹,实则对身体是极大的消耗。 有的老人路上出事,人生地不熟,子女赶来都来不及。 第二,不去病地。 有些地方本身就不适合养老:湿气重、空气差、噪音大。 很多老人为了“换个环境”,跑去农村老房、去山区小镇,结果不是发关节炎就是住进医院。 身体弱了,经不起环境刺激。适合年轻人居住的,不一定适合年老体弱者生存。 第三,不去热闹地。 逢年过节的庙会、集市,婚丧宴席,虽然人多热闹,但也最容易感染、摔跤、踩踏。 一群人里老人最容易疲劳,一累就出问题。一旦突发心梗、中风,后果极其严重。 人到七十,要的不是热闹和刺激,而是稳定和安全。 三地不去,不是懦弱,而是知道命有几斤几两,不再把健康押上赌桌。
02 三亲不走。 到了七十岁,亲戚多,来往少,这是现实。 人情越来越淡,走动越来越少,有的老人反而一根筋,非要去“修复关系”“拉拢亲情”,殊不知,有些关系你再努力也暖不热。 所以老祖宗才提醒:这三类亲戚,不要走,不要登门,不要自找难堪。 第一,不走有怨的亲。 有些亲戚,年轻时因为钱、地、遗产争过红脸,几十年过去了,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内心疙瘩未解。 你以为过去了,其实人家一提旧事照样记恨。 你再去走动,不仅拉不回感情,反而容易再次翻旧账,搞得自己心烦气躁。 第二,不走势利的亲。 有些亲戚,只认钱,不认人。 你有地位、有资源时,围着你转;你一退休、没价值了,立马换脸。 这种人你再热情,也换不来真心。去了就是看人脸色,受冷眼,图啥? 七十岁的人,最该护住的是尊严,最不能做的就是自降身份。 第三,不走无情的亲。 平时从不联系,有事才出现,这种“亲戚”只是打着亲情的旗号做交易。 你生病他不问,你出事他不见,突然你去登门拜访,他不但不感激,可能还厌烦你打扰。 这种关系早该放下,走动一次,伤一次。
03 “人到七十,三地不去,三亲不走”,不是一句普通的叮嘱,而是老祖宗用一辈子总结下来的晚年活法。 老来惜命,不是怕死,而是明白:命是自己最宝贵的本钱,不能再浪费在错的地方、错的人上。 真正聪明的老人,晚年不攀比、不热闹、不自扰。 他们活得安静、清醒、自持,那才是真正的福气。 听得懂的人,才能把余生,过得从容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