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还是“巴铁”吗?这句话在中文互联网上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但每一次都能刺痛国人的神经。 七十年前,当新中国还一穷二白的时候,巴基斯坦顶着美国的压力在联合国投票支持我们;二十年前,汶川地震,他们把全国库存的帐篷连夜搬上军机,那句“中国兄弟需要,我们就给”让无数人泪目。那时候,“巴铁”两个字,是滚烫的。 可今天,故事有了新版本。 2025年7月,巴基斯坦政府与美国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正式签署协议,把信德省一块预计储量高达12亿桶的深海油田交给美方勘探,股权结构里中国公司连举牌的机会都没有。几乎同一时间,中国交建派出的三千名工程师正在俾路支省的戈壁滩上,顶着五十度高温为瓜达尔港东湾快速路浇筑最后一方混凝土——这条由中国贷款、中国标准、中国工人修建的道路,未来通行费的大部分收益却要先偿还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债务利息。 数据更直白。根据巴基斯坦财政部2025年7月公布的《经济调查报告》,过去五年中国累计向巴提供各类贷款与援助超过240亿美元,占巴外债总额的28%,其中仅2024年一年就新增44亿美元,主要用于能源、交通基础设施;而美国同期对巴直接投资不到8亿美元,却拿走了巴新发现油气区块优先开发权的80%以上。换句话说,我们出钱修好了路,美国人在路上开着油车拉走了最值钱的那桶油。 为什么? 在伊斯兰堡的晚宴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巴财政部顾问对《经济日报》记者倒苦水:“中国人帮我们修港口、建电站,我们很感激,但合同条款太刚性,还款周期短,利息比巴黎俱乐部还高。美国人不一样,他们带着华尔街的钱来,说‘利润分成可以谈,政治条件可以谈’。” 更深层的原因藏在军队与精英的履历里。巴基斯坦现役将军里,超过60%在美国或北约院校受训;国会里,七成议员的孩子在欧美留学。一位曾参与中巴经济走廊谈判的巴前驻华参赞私下感慨:“我们对中国是感激,对美国是习惯——感激可以谈判,习惯无法改变。” 故事讲到这里,并不是要否定过去。 2025年4月,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在卡拉奇港免费接诊了1700多名巴基斯坦平民,当地老人用乌尔都语说“中国人是我们请来的亲人”;6月,巴基斯坦空军首批歼-10CE战机飞行员在中国教官带教下完成夜航训练,巴空军参谋长亲自在微博用中文感谢“中国兄弟的毫无保留”。这些瞬间依旧真实,依旧动人。 但“铁”终究需要回炉重炼。 当债务数字压得人喘不过气,当最好的油田写上了别人的名字,当苦活累活我们干、肉却端上别人的餐桌,再滚烫的称呼也会慢慢冷却。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热泪盈眶,只有永远的利益计算。 “巴铁”还是“巴铁”吗?答案不在口号里,而在下一次合同落笔之前,我们能不能把利息谈低一点,把股权多争一分,把朋友的路修得更宽,也把自己的护城河挖得更深。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如果是你,这240亿美元,你会怎么花? 新华社 2025-07-29《中巴经济走廊十年:成果与挑战并存》 央视新闻 2025-07-30《巴基斯坦与美国签署深海油田开发协议》 经济日报 2025-08-02《巴基斯坦外债结构深度调查》
“巴铁”还是“巴铁”吗?这句话在中文互联网上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但每一次都能刺痛
森森视野
2025-08-04 22:15: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