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中方决定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其中北欧五国中,有四国被免签

蜜语寄繁星 2025-08-05 02:26:53

*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中方决定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其中北欧五国中,有四国被免签,唯独不给瑞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2025年7月31日,中国外交部发布通知称,自8月10日起,将对挪威、丹麦、芬兰、冰岛等多个欧洲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实行单方面免签政策。 但就在北欧五国中,唯独瑞典没有出现在免签名单上。 一边是挪威、丹麦、芬兰和冰岛享受签证红利,一边是瑞典被精准隔离。 这并不是个简单的技术安排,而是中方在复杂国际博弈背景下,通过签证这一外交工具释放出的有意信号。 北欧五国作为欧洲内部对华政策立场各异的代表,中国此番操作,正是基于对等原则和现实关系温度的精准响应。 目前为止,中国已对超过70个国家施行免签或签证便利化措施,这种趋势本身就带着明显的战略意义。 在后疫情时代,国家间交往不再只是务实层面的人员往来安排,更是政策互动的信任体现。 中国扩大免签名单,不是为了对外示好,而是在有选择地打通稳定关系的通道。 免签背后的核心逻辑,是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互利安排。 而瑞典未被纳入,说明这个基础已经动摇。 在北欧五国里,挪威与中国在人文、渔业、北极事务上往来密切,芬兰与中国多年来保持科技、绿色能源合作,丹麦则早在多个层面展开互利项目,冰岛更是极早签署双边自贸协定。 这些国家与中国的矛盾不显性、利益清单稳定,符合开放通行的基本条件。 而瑞典呢,从华为5G项目被排除,到议会频繁炒作涉疆涉港议题,再到2023年以后对中国学生与企业签证的隐性收紧,瑞典在对华政策上明显更具对抗色彩。 签证对等原则看似冰冷,其实精准反映现实温度。 中国选择对四国开放免签,却绕过瑞典,是在明示:我们欢迎友善的国家,但也会对态度冷硬者保持克制甚至还击。 这个举动,不是情绪化回应,而是精心编排的外交次序。 把态度摆出来,才是真正的沟通。 瑞典在北欧内部一度试图扮演道义指挥棒,尤其在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多次试图带节奏推动所谓对华统一立场,这些行为不可能不被中方记下。 中国并未完全关闭对瑞典的交往窗口,而是用免签名单之外的空白位置,给瑞典释放一个信号:传统友好需要珍惜,平衡理性才能维系长期关系。 在欧盟对华政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希望通过差异化操作,推动部分国家从观望转向务实。 而这伤害性不高的名单正是引导对话的一种方式。 对瑞典来说,摆在眼前的选项并不多。 它要么维持现有强硬态度,但势必长期缺席中国所倡导的合作红利;要么主动示软,调整国内议程,以换取重新纳入对等框架的机会;要么采取拖延策略,观察中国下一步反应。 但无论哪种选择,代价都在增加。 瑞典自身的决策困局,也不容忽视。 一方面,国内政治越来越依赖价值输出与安全议题,涉华政策成了某种内部派系平衡的牺牲品。 另一方面,作为欧盟一员,瑞典还必须在对华关系上跟随集团节奏,但集团内部并不一致。 德国、法国、匈牙利对华态度逐步回暖,北欧多数国家选择务实对话,瑞典若继续守着理想打算盘,反而可能在欧洲内部落单。 而从技术层面讲,瑞典对中国公民签证政策在近两年已经收紧。 学生签证审批周期被人为拉长,经商签证审批率下降,旅游签证拒签率上升,这种非对等现实已让中国决策层对互惠的可能性存疑。 一个不开放、不信任、不尊重对方公民合法权益的国家,又凭什么指望别人给予特殊便利?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签证制度的变化不只是手续那么简单,它背后是一种战略表达,是一份双边关系的温度计,也是对对方外交态度的精准回应。 中方此次免签名单中将瑞典排除,不是偶然,而是对一系列现实关系变化的必然回应。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操作,更是一次策略调整,一次对等原则下的冷静表达,一次理性博弈中的精准出牌。 中国外交并非翻脸如翻书,但在保持开放同时,也不会对消极态度继续妥协。 比伤害更深的,是被留白的侮辱。 这份免签名单,是一次安静却明确的外交表达,也是一种新型大国博弈中越来越常见的无声语言。

0 阅读:2
蜜语寄繁星

蜜语寄繁星

蜜语寄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