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美国。一位女士正翻看来自国内的《光明日报》,不经意间,眼睛扫过一篇文

若南评情感 2025-08-05 08:18:00

1980年,美国。一位女士正翻看来自国内的《光明日报》,不经意间,眼睛扫过一篇文章的署名,顿时,她心跳加速激动万分。   那位作者,名叫“吴天一”,而她失散多年的哥哥,就叫吴天一!   她叫吴若兰,彼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也因此,才有机会看到国内的报纸。   离别30多年,她和父母的思念从未停止,她迫切地想知道,这个“吴天一”究竟是不是他的哥哥。   在总领事馆的帮助下,经过多方辗转,吴若兰打听到了吴天一的工作单位,可是不巧,他去牧区考察了。   1981年底,吴天一刚刚考察归来,同事带来的消息就震惊了他:“你家人从美国来找你了!”   多年前的情景又浮现眼前。   那天,父亲要跟随国民党的部队撤离南京,母亲和妹妹决定一起走,而吴天一却不肯离开:“我要好好读书,将来报效祖国!”   那时,他还只是个初中生。分别时,母亲哭得肝肠寸断,父亲也哀伤不已:“你要是不走,我们可能就要永别了。”   一语成谶。   父母离开不久,新中国成立了,吴天一参了军,又在部队安排下上了医科大学。再后来,他去朝鲜当志愿军,转业回来后,在青海从事高原病医学研究。   1980年,吴天一撰写了文章《高原适应的强者》,就发表在《光明日报》上。没想到,这篇文章竟让大洋彼岸的妹妹看到了。   就这样,吴天一与吴若兰取得了联系,并且得到了父母的确认。隔着万里重洋,电话里,一家人喜极而泣。   不久,吴天一去美国探亲。离别三十多年,见到年迈的父母时,他不禁百感交集。   短暂的相聚后,吴天一就要回国了。尽管父母恳求他带着妻女赴美定居,尽管美国一所大学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可吴天一还是拒绝了。   后来,他这样回忆:“这个决定很艰难,但是我没有犹豫。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青藏高原。”   回国后,吴天一穿行于雪山、高原,是“藏族人民的好曼巴”;二期青藏铁路建设时,他创造了“十四万人没有一人因高原病死亡”的医学奇迹,他还是“七一勋章”获得者、“感动中国”人物。   扎根高原六十多年,皑皑白雪见证了他的成长与荣耀。他说:“青藏高原是我事业的根,也是我生命的根!”

0 阅读:71
若南评情感

若南评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