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赵尚志牺牲后,一个汉奸在验尸时,用脚踢了踢他的脑袋,这时旁边叛变的战友打了这个汉奸一巴掌,怒喝道:“你是没有手吗?” 萝北县梧桐河畔雪花纷飞,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赵尚志带着几名战士摸黑前进,却不知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 叛徒刘德山早已将情报泄露给日军,枪声骤起,赵尚志腿部中弹倒地,他立即摘下军帽向远处抛去,大喊让战友们快撤,自己却因行动不便,最终被日伪军包围。 八小时后这位年仅34岁的“北满雄狮”因伤重牺牲,日军将遗体运至警署,准备进行所谓的“验尸仪式”,实际上是想通过羞辱英雄遗体来打击抗日士气。 警署内聚集了不少日伪人员,一个汉奸看到赵尚志的遗体后,竟用脚去踢他的头部,想以此表现对日军的忠诚。 就在这时旁边一个身穿伪满军装的军官突然出手,狠狠给了那个汉奸一记耳光,怒斥道:“你没有手吗?”在场的人都愣住了,谁也没想到会有人在这种场合发作。 这个军官随即找来军毯,小心翼翼地包裹住赵尚志的遗体,并主动要求守夜,整个晚上他都静静坐在遗体旁边,没有人敢再靠近。 意外的是这个军官的身份,他原本是抗联的一名排长,半年前在战斗中被俘,随后选择了投降,按理说这样的“叛徒”应该最痛恨自己的前战友才对。 但在那个关键时刻,面对同胞对英雄遗体的羞辱,他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被触动了,也许是曾经并肩作战的记忆,也许是对赵尚志人格的敬重,让他做出了这个选择。 第二天一早这名军官就被调离了前线,从此再无消息,正是因为他的干预,日军原本想要示众羞辱的计划落了空,赵尚志的头颅被秘密掩埋,而不是按日军计划悬挂示众。 1984年考古人员在长春般若寺发现了这颗头颅,额骨上依然清晰可见当年的弹孔,经过科学鉴定,确认正是赵尚志烈士的遗骸。 赵尚志牺牲时,东北抗联已经进入最艰难的时期,1940年后抗联主力部队陆续撤入苏联整训,留在东北境内坚持斗争的只有少数小股部队。 日伪当局实施的“集团部落”政策,将农民强制集中居住,切断了抗联与民众的联系,粮食、弹药、药品的补给几乎完全断绝,战士们只能靠挖野菜、啃树皮维持生命。 队伍内部叛变频发,严酷的环境考验着每个人的意志,不少人选择了投靠日伪,赵尚志这次遇险,正是被昔日的战友出卖。 在日军的审讯中,身负重伤的赵尚志始终没有透露任何军事机密,即使面临死亡威胁,他也保持着一个军人的尊严和气节。 这种刚烈不屈的精神,可能正是触动那个“叛徒”军官的原因,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还有人能够坚持原则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本身就是一种震撼。 抗联在东北的斗争确实进入了低潮期,到1943年境内成建制的抗联部队已不足百人,大部分隐蔽在深山老林中,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 但正是这些坚持到最后的战士,在苏军出兵东北时,成为了重要的向导和先遣力量,他们对地形的熟悉和对敌情的了解,为最终解放东北发挥了关键作用。 那个在警署扇耳光的军官,虽然身份模糊,行为也充满矛盾,但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却耐人寻味,也许在那个复杂的时代,人性的光辉往往就体现在这样的瞬间。 哈尔滨有一条尚志大街,黑龙江有一个尚志市,都是为了纪念这位英雄,每当人们走过这些地方,是否会想起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想起那记穿越时空的耳光?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总会有人背叛,但也总会有人坚守,即使是那些看似已经堕落的人,内心深处也可能还保留着最后一丝良知。 网友热议: “那个扇汉奸耳光的‘叛徒’,其实比很多‘正人君子’更有血性!” “在那个年代,活下来很难,但更难的是在背叛后还能守住底线。” “那一巴掌,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 “叛变可能是为了活命,但那一耳光证明他没完全丢掉尊严。” “历史没有非黑即白,人性更复杂。” 《东北抗日联军史》中共党史出版社 《东北抗日联军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 《赵尚志烈士头颅发现始末》新华社
1942年赵尚志牺牲后,一个汉奸在验尸时,用脚踢了踢他的脑袋,这时旁边叛变的战友
大气磅礴展豪情
2025-08-05 11:08:1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