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周总理急匆匆的来到毛主席处,将一位48岁女叛徒的判决书递给毛主席,毛主席看后愤怒的说“她是我党的好同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一个叫“黄慕兰”的女人被判了死刑,但奇怪的地方不在于判决本身,而在于罪名,只有四个字:“历史不清”。 这就怪了,因为正是这段“不清不楚”的历史,让她成了党内的大功臣,事情的引子是“潘汉年案”。 而黄慕兰正是“潘汉年”的单线联系人,上级出了事,下线自然要被查,这是那个年代的规矩。 但真正要命的,是她档案里那笔“脱党”的记录,此时她自己说不清楚,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说不清楚就等于默认。 可这也恰恰是她作为一名顶级特工的工作常态,那时候想在敌人堆里潜伏,就得跟他们打成一片。 黄慕兰出身好,有气质,能混进国民党的上流圈子,为了顺利完成任务,组织上让她伪装“脱党”,容易取得对方信任,这都是工作需要。 但问题是,这些指令大都是口头的,联系是单线的,任务完成后痕迹都要抹掉,根本没有什么白纸黑字的文件。 革命成功后,审查档案的人一看,发现这个人怎么老跟对家混在一起,并且还有过“脱党”记录,这不就是叛徒的履历吗? 她过去完成任务的手段,现在反过来成了证明她有罪的证据,更要命的是,唯一能证明她清白的关键证人潘汉年,自己也倒了。 这下,她彻底被自己曾经的秘密工作给困死了。 就说1931年在上海,她在咖啡馆里听到旁人闲聊时,说中共头目向忠发“少了根手指”,她瞬间就懂了,向忠发确实少根手指,这说明他很可能被捕了,而且叛变了。 这可不是小事,是天大的事,她没时间走程序汇报,冒着大雨,躲开特务,把这个重要的情报第一时间交给了潘汉年。 就因为她反应快,周总理这些中央领导在敌人大搜捕前成功转移了,甚至可以说,是她一个人救了整个中央机关。 还有1942年在重庆,她拎着个手提箱,里面藏着周总理的亲笔信和一份地下党名单,眼看前面就是“戴笠”的特务在盘查,她没有任何恐慌,转身就进了个茶馆,顺手把名单塞进了一个评弹艺人的琵琶里。 几天后,这份名单安全到了延安,你看,她这些“可疑”的行为,比如出入高档场所、跟三教九流的艺人来往,其实都是在执行任务。 但档案上不会记这些内情,只会记下她去了哪、见了谁,但这些记录,最后都成了她“历史不清”的铁证。 在这最关键的时候,是周总理拿着她的判决书,直接去找了毛主席,他知道,黄慕兰的功劳不在档案里,而在他这样的亲历者的记忆里。 毛主席看完后很生气,直接说了一句:“她是我党的好同志,”就是这句来自最高层的话,把她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这件事说明,在那个时候,你的忠诚到底由谁说了算,不是看档案怎么写,而是看关键人物记不记得你。 黄慕兰的功绩,存在于活人的记忆里,而不是死的纸张上。 黄慕兰虽然没被枪毙,但还是坐了17年的牢,在出狱后,她一直活得很好,心态平和,从没有抱怨过什么。 直到2017年才去世,享年110岁,她的一生,确实让人看不太懂,但也恰恰说明了那个时代的复杂。 【信源】信息来源:百度百科——黄慕兰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