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先说贸易战,这场仗从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关税大战打起,慢慢演变成了供应链的全面对抗,美国挥舞关税大棒,想削弱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据统计,特朗普第二任期还想对华商品加征高达145%的关税,逼中国调整贸易政策,缩减美国对华贸易赤字,但这招真管用吗? 2018年关税战开打后,美国的贸易逆差没明显缩小,反而让消费者和企业多掏了不少钱,更狠的是,美国通过立法限制中国获取高端半导体技术和设备,试图掐断中国科技产业的命脉。 中国也不是好惹的,面对美国的围堵果断反击,限制镓、锗、锑这些关键矿物的出口,这些稀土元素可是半导体、电动车和国防工业的命根子。 中国掌控全球60%的稀土开采和85%的加工能力,这种反制让美国制造业直接面临供应链断裂的风险。 2025年4月,中国对稀土出口一收紧,美国的国防承包商和汽车制造商就得捏把汗,生产线都可能停摆。 这不是简单的报复,是中国用行动告诉世界:你想脱钩,我就让你断链。 科技战才是真正的重头戏,半导体和人工智能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美国靠着芯片设计和设备制造的优势,试图通过出口管制锁死中国的科技升级。 2022年10月,美国出台了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严厉限制,禁止卖高端芯片和制造设备,想限制中国在人工智能和军事领域的突破,这招精准打击了中国的科技企业,直接让中国芯片产业面临“卡脖子”的窘境。 但中国从不坐以待毙,面对封锁,中国加速自力更生,砸重金发展国产芯片,2024年,中芯国际用深紫外光刻技术成功造出7纳米芯片,震惊了全球市场。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追赶速度也不慢,虽然美国在算法和高端显卡上还有优势,但中国靠着海量数据和庞大市场,差距正在缩小,中国在5G和量子通信上已经领先,让美国如坐针毡。 这场科技战不是看谁的技术更先进,而是谁能更快摆脱对对方的依赖,美国芯片企业有30%到40%的收入靠中国市场,彻底脱钩可能让它们研发预算缩水,竞争力下滑。 中国也在加速去“美化”,从设计到生产,力求打造自己的科技生态,这是一场持久战,谁先找到替代路径,谁就握住主动权。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美国是能源出口大国,美国想通过制裁和能源出口限制中国获取关键资源,比如对伊朗和俄罗斯的石油施压,间接影响中国的能源进口,但中国早有准备,加大与俄罗斯、印尼的能源合作,迅速填补了美国煤炭出口的空缺。 中国还在绿色能源领域布局深远,控制了全球光伏、风电和电池供应链的关键环节,美国想在清洁能源上追赶,绕不开中国的稀土和电池材料,所谓“脱钩”几乎成了空话。 货币方面,美国靠美元的全球储备地位,对中国实施金融制裁,限制中国企业获取美元融资,中国则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扩大“一带一路”沿线的货币结算网络,试图削弱美元霸权。 虽然短期内美元地位难撼动,但中国在数字货币上的探索,比如数字人民币的推广,正在为未来的货币战争埋伏笔。 中美彻底脱钩几乎不可能,部分脱钩却在加速,关键看谁能在这场拉锯战中找到平衡,既护住国家利益,又避免自损八百。
“中国为什么不跟美国谈关税互免?”——这句话最近在外贸圈被反复追问。答案其实就一
【49评论】【5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