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殿堂式清真寺建筑的基本格局是:以礼拜殿为中心,以寺前照壁、寺门、礼拜殿、

财先生观天下 2025-08-05 18:59:09

中国传统殿堂式清真寺建筑的基本格局是:以礼拜殿为中心,以寺前照壁、寺门、礼拜殿、窑殿、望月楼或宣礼塔为中轴线,南北两厢对称有讲堂、藏经房、海里凡宿舍、沐浴房等。   这种建筑为多个矩形平面的个体建筑所组成的四合院式建筑群。主体建筑为礼拜大殿。因麦加位于中国之西,朝拜面向西,这就决定礼拜殿坐西朝东,西墙为正向墙。   西墙中为拱形凹壁,也称窑殿,阿拉伯语称“米哈拉布”,也即朝向标志,其前是伊玛目领拜的地方。有些大礼拜寺的拱形凹壁有三个,中间略大,两侧略小。   正墙的北角安放木楼式“敏拜尔”,亦称“虎图白楼”,是教长的讲坛。大殿地铺毯毡,供穆斯林叩拜之用。大殿前门脸有卷棚,排列有廊柱,为穆斯林进殿礼拜时脱鞋之处。   中轴线上还布列有主要建筑宣礼楼、望月楼,为多层楼阁式建筑,屋檐重重,有的建在门楼,有的建在窑殿之后。有的宣礼楼和望月楼合为一座建筑,有的分建。   宣礼楼有的一座,有的两座,其屋顶或重檐歇山式,或攒尖顶式。较大的清真寺不仅有供礼拜用的大殿,还是进行宗教教育、处理教坊事务的地方。   礼拜寺内设有讲堂,专门教授《古兰经》、圣训等伊斯兰经籍和教法、教理、教律及读诵方法、音韵,传承、研究伊斯兰宗教文化。   讲堂、藏经房、海里凡宿舍等是辅助建筑,一般为硬山、悬山式建筑。   传统式清真寺建筑的屋脊、飞檐、斗拱、檐坊、雀替、柱列等是外装饰的重点,因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此类装饰多用花草、几何纹等图案。   东部沿海地区有的清真古寺屋脊装饰,也有用兽吻、兽脊图案的,但所显示的动物有眼无珠,以徒其形,只起装饰美化作用,无震慑祛邪含义。   小寺大多殿前出廊,大寺有周围廊。殿屋的檐坊悬有历代名人题写的匾额。礼拜大殿装饰的重点是窑殿,拱形壁龛外沿或为彩色砖雕,或用阿拉伯文艺术体书写金字《古兰经》文。   窑殿前的大殿立柱做成落地木雕隔罩。有的窑殿较深,顶部做藻井,有四角、八角,梁架重重,最上层为圆井,木质梁,彩绘或雕饰,如同张开的华丽伞盖,以渲染窑殿在殿内中心部位的庄严、神圣。   殿内立柱横排,上端做成几腿花罩,彩绘各式花草图案。地面铺有毯毡。讲堂等建筑内装饰一般较朴素,体现伊斯兰教施济贫民、锻炼清苦、磨炼意志的要求。   建于唐而重修于元明时期的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建于辽的北京牛街清真寺、重建于元的济南南大寺、建于明的宁夏纳家户清真寺等古建筑,都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殿堂建筑样式。   整个建筑群以中轴线对称布局,组成前后递进的院落,有三进、四进,最多的六进。   这一类清真寺建筑将西方伊斯兰世界礼拜殿圆拱形的穹窿,顶改成了几座起脊屋顶相并连的勾连搭波浪形殿顶。   将细高的宣礼塔改成了多层楼阁,将阿拉伯砖石结构的礼拜寺建筑变成了中国传统的木构架结构的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形制及文化艺术风格上的演变,形象地反映了在回族形成过程中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轨迹。   拱北是阿拉伯语音译,意思是圆形屋顶建筑。这种圆顶建筑式样源于古罗马,被伊斯兰世界广泛运用于清真寺建筑。   在中国回族地区专指伊斯兰教先贤、门宦首领、道祖、老人家的陵墓。回族拱北一般有两种建筑风格。   阿拉伯风格的建筑,这类拱北建筑移植了阿拉伯伊斯兰传统的风格,地面建筑为正方形,上覆以圆拱顶。   埋体之上盖墓顶石。墓顶石由数块条石组成,下大上小,素色无雕,最上面一块条石凿成圆拱形。   早期建在东南沿海的唐宋时期的拱北,著名的有位于广州城外流花桥畔的宛葛素墓,它是唐时阿拉伯传教士艾布·宛葛素的墓地,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   地面墓室建筑为砖砌正方形,上覆半圆形拱顶,内顶四角以菱角牙砖叠涩14层,呈穹窿形过渡,入内诵经时回声响亮,故有“响坟”之称。

0 阅读:0
财先生观天下

财先生观天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