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使馆呼吁别惹事!《731》被央媒人民日报力挺,有人害怕了。   近期两条消

波览历史 2025-08-06 10:16:22

日本大使馆呼吁别惹事!《731》被央媒人民日报力挺,有人害怕了。   近期两条消息像两颗炸弹,在网络世界掀起惊涛骇浪,反差之大,令人咋舌。央视新闻与《人民日报》双双发声,宣布历经三次撤档波折的电影《731》,终于确定将于9月18日正式上映。   这日子可不一般,是每个中国人心头都刻着的国耻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   另一边呢,日本驻华大使馆急急忙忙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声明,画风奇特,不是反思历史,而是提醒在华日本民众“保护好自己”,说什么最近尽量别大声讲日语,也别扎堆儿喧哗。   尤其得留意抗日电影上映时,别“刺激”到周围人,这弦外之音,仿佛电影《731》成了洪水猛兽。   但凡对历史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731部队就是个人间恶魔团伙。二战那会,日本法西斯在我国东北偷偷建了个秘密生物武器研发基地,也就是731部队。   他们干的那些事儿,简直丧心病狂,拿活生生的人当实验品,搞细菌战、人体实验,犯下的滔天罪行,说都说不完。   史料白纸黑字写着,光在哈尔滨平房区的731部队总部,就有至少3000名来自中国、苏联、朝鲜等国的无辜百姓和战俘,被当成“马路大”(日语里把这些可怜的实验对象当“原木”看待),惨遭杀害。   他们搞活体解剖,大冬天把人拉出去做冻伤实验,还故意让人感染细菌,种种恶行,突破了人类良知的底线,是全人类都该铭记的伤痛。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日本国内对这段历史啥态度呢?   遮遮掩掩,不愿正视,很少有诚恳的道歉和反思,更过分的是,有些教科书还故意把这段历史淡化、歪曲,这让曾遭受苦难的国家和人民,心里咋能舒服?   电影《731》的诞生,那可太不容易了,从筹备到上映,一路磕磕绊绊。   为啥三次定档又撤档?一方面,制作团队对还原历史真相那是相当执着,力求每个细节都有根有据,这就得花大量时间精力去考证。   听说剧组花了整整三年,跑遍国内外几十家档案馆,收集了2000多份珍贵历史文献,还听了好多幸存者的亲身讲述,就为了能真实再现那段黑暗岁月。   光是搭建1:1还原的731部队实验基地场景,就砸进去上亿元,可见用心程度。   主创团队在采访时也说,拍摄过程中,大家常常被那段惨痛历史刺痛,好几次情绪崩溃,但他们咬着牙坚持,就想着用镜头把真相留下来。   毕竟“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回避罪恶就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这么有分量的作品,难怪大家都眼巴巴盼着上映。   《人民日报》报道时说得明白,《731》上映,不是为了挑起仇恨,而是想让大家“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特别是让年轻一代清楚知道历史真相,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   这想法,得到了绝大多数中国观众的支持,社交媒体上,“铭记历史”“期待上映”的话题热度飙升,一天讨论量就超过5亿次。   不少网友留言,说咱们记住历史,不是为了记仇,是要记住那些在苦难中死去的同胞,记住和平有多难得。这理性又坚定的态度,体现出咱当代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成熟。   再看日本大使馆那反应,实在让人捉摸不透。声明里光提醒在华日本人注意安全,对731部队的罪行只字不提,这避重就轻的做法,恰恰暴露了他们对历史真相的害怕。   这些年,日本在历史题材作品上的敏感反应可不少见。就说去年,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在欧洲上映,日本驻当地使馆就跑去施压,想阻止放映。   这种试图捂住历史、不让人知道真相的行为,只会让国际社会更看清他们对待历史的真实面目。   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可不止是给人娱乐消遣的,它肩负着传承记忆、引导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从《南京!南京!》到《八佰》,再到如今的《731》,这些作品一部接一部出现,说明咱们中华民族特别珍视历史记忆,也渴望和平。   据统计,过去十年,国内上映的抗战题材电影超过50部,看的人累计超过30亿人次。这些电影,让年轻一代更直观了解历史,也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中国尊重历史、热爱和平的信号。   就像历史学家章开沅讲的:“真正的和解,得从正视历史开始,不是靠遗忘。”   日本与其盯着一部电影瞎操心,不如老老实实面对历史事实,拿出真诚态度,这才是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尊重的正路。   《731》选在9月18日上映,主创团队肯定是深思熟虑过的。   92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发动九一八事变,从此中国人民陷入长达十四年的战火苦难。   把电影上映和这个特殊日子联系起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提醒每个中国人:历史不能忘,国耻不能忘,和平需要我们时刻捍卫。   虽说离电影正式上映还有个把月,但围绕它的讨论,早就超出了一部普通电影的范畴,成了关乎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和国际认知的大话题。   《731》上映,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也是对那些逝去同胞的告慰。

0 阅读:44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