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准备去采访伊朗“国父”霍梅尼。在开来的汽车上,她想换下牛仔裤,伊朗翻译吓坏了:“您疯了吧,女士,您一定是疯了!在库姆做这样的事儿可是会被枪毙的。” 1979年,伊朗刚经历一场激烈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原来的国王政府,宗教领袖鲁霍拉·霍梅尼成为国家的实际控制者。 整个社会变化巨大,尤其是对女性的要求变得极其严格,她们必须穿着黑色的全身罩袍,不能化妆或暴露一点肌肤,否则可能面临严厉处罚。 在这种环境下,一位意大利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决定冒险采访霍梅尼,尽管外界都知道霍梅尼很少接受女性记者采访,更别说西方人。她的目的是要揭开这位新领袖的真实面目。 奥里亚娜·法拉奇出生在192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少年时期,其他女孩忙着打扮时,法拉奇已经学会投掷手榴弹和穿越战线送情报,二十岁前她拿到意大利军队的英勇证书,这成为她进入新闻界的敲门砖,二十一岁就加入《欧洲人》杂志当记者。 成为记者后,法拉奇发展出一套独特的风格。她从不满足于表面提问,每次采访重要人物前都做大量准备,要求助手准备好三倍于常人的设备,包括多台录音机,因为她相信政客说谎时的表情一闪即逝,必须捕捉下来。 她会读上百卷的资料,把功课做足。这种专业精神让她采访谁都锋芒毕露,比如访问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时,问的问题尖锐到让对方事后承认是愚蠢的访谈。 渐渐地,她成了政坛名人最怕的对象,统计显示,被她采访后的政治人物支持率平均下降14%。 1979年9月,法拉奇准备采访霍梅尼。她先从意大利飞到德黑兰,得知霍梅尼在圣城库姆。 伊朗官方给了严格规定:女性必须穿黑色罩袍,不能用任何化妆品,以示对宗教的敬意。 法拉奇表面上答应要求,但出发时还穿着她的标志牛仔裤和衬衫。从德黑兰开车去库姆的旅途中,路况颠簸,城市刚经历革命,街上到处是宗教警察巡逻,环境紧张兮兮。 快到目的地时,她才意识到得尽快换上罩袍,因为库姆的宗教氛围太浓,街上全是裹黑袍的女人和穿长袍的男人。 问题是,当地旅店都拒绝女性入住,她找不到私人房间换衣服。汽车还在开动,她解开牛仔裤纽扣想就地解决换装,随行的伊朗翻译吓得大叫起来,警告她这是玩命的事,在库姆暴露身子会被枪毙。 法拉奇这才停下动作,明白这不是西方,习惯行不通。他们一路寻找庇护所,最终一个好心人提供小破屋,她在那里手忙脚乱换上罩袍,躲过了一劫。 几天后,在费泽亚宗教学校的小屋内,法拉奇见到了霍梅尼。房子简陋,地上铺着地毯,霍梅尼坐在垫子上。她拿出笔记本和录音机,没废话直入主题。 第一个问题就问他,外界都说他是独裁者,他自己怎么看。霍梅尼通过翻译反驳,自称是人民公仆。法拉奇紧追不舍,质疑他推行的女性政策,比如强制罩袍让女人不能和男人一起学习工作或玩乐。 霍梅尼回应说这些规定是为保护女性尊严,不关她的事。 法拉奇突然扯下罩袍扔在地上,大声批评这是中世纪的糟粕。 随后,霍梅尼气得跳起来离场,但隔天他返回完成了访谈。六个多小时的对话里,法拉奇没停过,问到霍梅尼对异见者的镇压,比如已经处决几百人算不算正义。 采访结束时,伊朗当局放话,法拉奇再进国门就逮捕她。她匆匆离开后,把全文发表在意大利《晚邮报》上,接着《纽约时报》和德黑兰报纸也转载,引发全球大讨论。 文章详细记录了霍梅尼的观点,包括处决反对者和禁止西方文化。她的脱衣举动被视作西方自由和伊朗教条的碰撞象征。 法拉奇继续她的记者生涯,又采访了戴安娜王妃等人物。晚年她转向写作,出版书籍批评伊斯兰极端主义。 但那时她已身患肺癌,2001年纽约恐袭事件后,她忍着癌痛写下《愤怒与骄傲》,书中强调新闻要揭露真相,不妥协是活着的意义。 尽管法国等16国试图禁售,书却在三个月卖出百万册。最后阶段医生建议摘除声带延缓癌症,她拒绝说失去声音不如死去。
1979年,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准备去采访伊朗“国父”霍梅尼。在开来的汽车上,她想
彩云追月情自悠
2025-08-06 17:27:54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