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的悲剧——他到死还在怪罪别人,“君非亡国之君,众臣误我!”其实,全是他自己一

古往剖析所 2025-08-06 22:19:14

崇祯的悲剧——他到死还在怪罪别人,“君非亡国之君,众臣误我!”其实,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他站在煤山树下,系好白绫,心里念的还是“众臣误我”。一场灭国灾难临头,他不是问哪里错了,而是问别人怎么这么不中用。他真信自己不是亡国之君,相信只要换一批臣子,大明还能活。这种“无辜感”,成了他最后的心理依托。但历史不是信口说说,能站着说话不腰疼。看看他十七年皇位怎么坐下来,走到这一步,不冤,却满是自找。 刚登基时,其实风评不差。他年纪轻,没被旧朝体系拖累,手腕够狠,干事也快。魏忠贤一派,才喘口气,就被连根拔掉。清理阉党、整顿朝政,他做得果断。不少读书人觉得明朝还有救,夸他勤政、正直、有冲劲。可惜这股劲来得快,消得也快。 他动手清洗太急,整得太猛,却没留好人。魏忠贤虽恶,底下也有办事的。这些人一清空,朝堂反而空了。崇祯急着换人,却拿不出合适人选,只能靠自己一天天批奏折,一夜夜熬政务。勤政是勤了,但把整个国家当成一个人能管得过来的活儿,方向就偏了。 从那以后,他用人就越来越瞎。谁听话,就提拔;谁敢提意见,就贬谪。李明睿、李邦华提议“南迁”,怕京师守不住,要早点布防。这不是造反,是实话实说。他不听,觉得这是动摇军心,直接刷下去。这种“听好话”的心态,到底是怕权威受挑战,还是压根儿没主意,只想有人顺着说?没人知道。但朝堂上下,越变越安静,越安静越无能。 京畿不稳,农民起义像野火一样烧。他知道局势不好,想调兵、想募饷、想救急。但调不动,将领不听,地方也烂成一团。一次又一次诏书发出去,没有回音。他就更焦虑,开始亲自抓军务,可是一个人再怎么勤政,也带不动一摊烂摊子。 偏偏这时候,天灾又来了。鼠疫进京,百姓死伤惨重。城市已经瘫痪,军队连吃的都快断。想重建补给线,时间却早过了。李自成的大军已经打到城外。城内没粮,兵无战心,百姓没处逃。就算崇祯这时候真想逃,也是走不动的。南迁早有建议,可他一次次推拒,怕丢面子,怕人说他逃跑。到头来,连条退路都没留给自己。 最后一晚,他问天问地,也问自己。他不是没意识到灭国在即,也不是没后悔过自己的决定。他在遗书里写,“朕非亡国之君”,这是替自己开脱。但再想一遍,从登基第一天起,他就走了一条高压、猜忌、自我控制的路。所有能救国的人被他打压,所有能稳局的方案被他否决。最后站在煤山的,不光是个失败的皇帝,更是个连承担责任都不肯的君主。 人们后来总说,他勤政。他确实做到了皇帝该做的事,却没做到国家该做的事。他对朝政抓得紧,对人心却抓得松。他想着“君权”,忘了“国运”;想着“忠诚”,忘了“实干”。每一个错误决定都是他拍板,每一次自毁长城都是他亲自布置。真要问亡国是谁之过,不必四下找人,照照镜子就够了。 就像煤山那棵树,结没结果都不重要。挂上去的那一刻,一切就成定局。他想把罪过推给别人,但历史从不信口供。写在墙上的,是事实,不是遗书。崇祯死得悲凉,但更悲哀的,是他到死都没看清——自己才是那个拉着大明走向崩塌的人。

0 阅读:36

猜你喜欢

古往剖析所

古往剖析所

剖析古往,解读历史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