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左右,父亲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叮嘱“千万不要忘了谭都督的恩德”赵恒惕含泪答应,几日后为援助谭延闿,孝也不守了,着急忙慌的赶赴军营“我要帮谭督保下家底”,但最终却是他逼谭延闿离湘。
1920年11月,湖南督军谭延闿被迫离开长沙,结束了他在湖南的政治生涯,逼他下台的人叫赵恒惕,曾经是他最信任的部将,这场湘军内部的权力博弈,改变了整个湖南的政治格局。
事情要从1913年说起,那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谭延闿和赵恒惕都因为反对袁世凯被捕入狱,谭延闿通过黎元洪等人向袁世凯求情,让赵恒惕免于死刑,改判为十年监禁,这份救命之恩,让赵恒惕的父亲视谭延闿为“恩公”。
1916年袁世凯死后,谭延闿重新掌控湖南,他第一时间想到了还在狱中的赵恒惕,设法将其释放并委以重任,谭延闿把湘军整编为两个师,任命赵恒惕为第一师师长,可见对他的信任。
1917年,湖南局势再度紧张,北洋政府派傅良佐担任湖南督军,要清除谭延闿的势力,当傅良佐下令撤换谭派将领刘建藩、林修梅时,两人在衡阳宣布独立,打响了护法战争的第一枪。
关键时刻正在家中守孝的赵恒惕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离开家乡赶到衡山军营,率领部队倒向护法军一边,这一行动让湘军第一旅迅速瓦解,连北洋派来的旅长李佑文也被迫投降。
赵恒惕的及时出现确实帮助谭延闿稳住了局面,但也让他在湘军中的地位变得举足轻重,从这时起,谭延闿虽然名义上还是湘军首领,实际的军事力量却越来越依赖赵恒惕。
战争结束后,赵恒惕的野心开始显露,他不再满足于做谭延闿的部下,而是想要独掌湖南大权,1920年,机会终于来了。
当时谭延闿提出“联省自治”的主张,试图以湖南为基地建立独立的政治体系,但赵恒惕却有自己的盘算,他开始暗中联络直系军阀吴佩孚,寻求外部支持。
11月,赵恒惕终于摊牌,他联合其他湘军将领,以“兵谏”的方式逼迫谭延闿辞职离开湖南,这位曾经对他有救命之恩的老上司,就这样被自己的部下赶下了台。
赵恒惕接掌湖南后,为了给自己的行为找到合法性,开始大搞所谓的“民主选举”,他操纵省议会通过《湖南省宪法》,然后通过各种手段让自己当选为“民选省长”。
表面上看,湖南实现了“联省自治”,实际上不过是赵恒惕的个人独裁,当学生和工人起来抗议时,他毫不犹豫地动用武力镇压,还杀害了工人领袖黄爱、庞人铨。
1923年,已经投靠孙中山的谭延闿决定反攻湖南,他率领讨贼军从广东北上,要夺回自己失去的地盘,两支湘军在衡阳展开激战,这就是著名的“谭赵战争”。
战争初期,谭延闿占了上风,赵恒惕的部下朱耀华甚至偷袭长沙,差点活捉了赵恒惕,危急关头,赵恒惕向吴佩孚求援,北洋军的介入最终挽救了他的性命。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谭延闿彻底失去了在湖南的根基,而赵恒惕也暴露了自己投靠北洋军阀的真面目,所谓的“联省自治”完全成了军阀割据的遮羞布。
战争结束后,谭延闿前往广州继续为革命奋斗,最终成为国民政府的重要人物,而赵恒惕则继续在湖南称王称霸,直到北伐军到来才被迫下台。
回顾这段历史,很难简单地评判谁对谁错,谭延闿确实对赵恒惕有恩,但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个人恩情往往敌不过现实利益,赵恒惕的背叛虽然无情,却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残酷现实。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湘军本身就是一个松散的军事集团,各个将领都有自己的部队和地盘,表面的团结下面隐藏着激烈的权力争夺,谭延闿试图通过个人魅力来维系这种团结,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赵恒惕晚年移居台湾,潜心研读佛经,似乎想要为自己的过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但历史不会因为个人的忏悔而改变,他背叛恩人的行为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在权力面前,任何关系都可能发生变化,即使是救命之恩,也不足以保证永远的忠诚,这或许就是乱世政治的残酷之处,也是我们今天需要反思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