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上将刘峙不满一岁时,他的父亲被恶霸打死。过去很多年后,刘峙已经发迹,他再次回到家乡,这个时候亲戚们纷纷让他杀了恶霸替父报仇,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刘峙拒绝了。 家里顶梁柱一倒,孤儿寡母的日子就难过了。
他娘胡氏是个要强的女人,抱着还在吃奶的刘峙,连夜逃出婆家那个是非窝。
娘俩流落到安福县城,在爆竹作坊找了个活计。
老板娘见胡氏长得周正,就撺掇她改嫁给自家兄弟。
谁成想爆竹店老板也是个短命鬼,过门没两年就害急症死了。
这回胡氏带着拖油瓶改嫁到黄家,倒是碰上个实诚人。
继父黄小山在湘军当差,待刘峙虽说比不上亲生的,倒也没短过吃穿,还送他去私塾认字。
十二岁那年,刘峙跟着继父去日本见世面,站在横滨码头看着铁甲军舰,半大小子心里烧起一团火。
回国后他直奔南昌陆军小学,后来又考进保定军校。
1924年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传到江西,这个愣头青背着包袱就南下广州,成了黄埔一期的学生仔。
要说刘峙的命是真硬,北伐战场上子弹贴着头皮飞,他带着敢死队硬是冲开孙传芳的防线。
等打到南昌城下,当年的爆竹店学徒已经挂上少将衔了。
蒋介石看他打仗舍得拼命,特意调到身边当侍卫长。
中原大战那会儿,刘峙带着中央军从河南打到山东,把阎锡山、冯玉祥的联军收拾得服服帖帖,报纸上都管他叫"常胜将军"。
1933年冬天,吉安老家的亲戚突然捎信来,说打死他爹的恶霸还活着。
族里长辈撺掇他回去报仇,几个堂兄弟连铡刀都磨好了。
谁也没想到,这个带兵打仗从没手软过的刘司令,回到村口却摆摆手说算了。
当时县衙门的师爷偷着记了笔账:"刘将军立于祠堂前,观父旧照良久,终叹曰:冤冤相报何时了。"
这事在乡里传得沸沸扬扬,有人说他当了大官要积德,也有人说他早看透了世道轮回。
其实刘峙心里跟明镜似的——当年那个恶霸早被岁月熬成了佝偻老头,三个儿子两个死在抗日战场上,剩下个瘸腿的给人当长工。真要较起真来,不过是给乡里添几座新坟。
抗战那八年,刘峙在第五战区没少吃苦头。
台儿庄会战那会儿,他带着杂牌军跟板垣师团死磕,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
等撤下来的时候,军装上的血都结成了冰碴子。
不过老蒋还是记着他的好,日本投降后直接封了郑州绥靖公署主任,中原半壁江山的兵权都攥在他手里。
要说刘峙这辈子最大的坎,还得数1948年的徐蚌会战。
当时他带着八十万国军坐镇徐州,愣是让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包了饺子。
老蒋在南京摔了三个茶杯,报纸上天天骂他是"猪头将军"。
等撤到蚌埠时,手底下的兵跑的跑、降的降,最后坐飞机逃南京那会儿,机舱里就剩个贴身副官跟着。
逃到台湾后,刘峙的日子也不好过,老部下见面都躲着走,官邸门口冷清得能逮麻雀。
1953年他带着家小跑去印尼,在雅加达开了间杂货铺。
有回地痞来收保护费,老板娘刚要摸柜台底下的左轮枪,被刘峙一把按住。
这个当年杀伐决断的将军,居然陪着笑脸给混混递烟,回头跟老伴说:"咱们现在是老百姓了。"
1965年回台湾养老,蒋介石碍着面子给了个战略顾问的虚职。
晚年的刘峙常坐在淡水河边看落日,手里攥着发妻黄佩芬的照片。
这个陪他逃难半辈子的女人,临终前还惦记着江西老家的腌菜坛子。
1971年开春,七十九岁的刘峙在睡梦里走了,床头摆着本翻烂的《金刚经》,书页上还沾着前年中秋的月饼渣。
他这一辈子,从江西稻田走到东京街头,从黄埔军校打到中原战场,最后在台湾的养老院画上句号。
当年没报的杀父之仇,到底成了乡间茶馆里的龙门阵。
倒是吉安老县志里记着段话:"刘氏祠堂东墙存将军手书'放下'二字,墨迹入木三分,往来观者无不嗟叹。"
昌慧法师
古今多少事,总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