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圆明园丢失的“马首”被赌王买回并捐回祖国,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专家给“马首”拍了X光后,却有了意外发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9年11月的一天,国家文物局的文物专家们聚在一起,对刚刚回到祖国的马首铜像进行检测,马首铜像是圆明园十二生肖喷泉中的重要一件。 1860年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被掠走,在外流失了将近一个半世纪,它的回归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回国后,为了进一步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专家们决定给它做一次细致的“体检”。 检测并不是表面看一看那么简单,而是使用了高精度的X光设备进行内部扫描,当第一张X光片在屏幕上浮现,研究人员愣了一下。 本以为会看到焊接痕迹或者拼接结构,毕竟马首的体积庞大、造型复杂,按照一般工艺,不太可能一次完成。 但出人意料的是,从头部到颈部、再到嘴部内部,没有发现一丝焊接痕迹,整尊铜像像是从一整块金属中生长出来,通体浑然天成。 根据扫描结果和随后的材质分析,专家确认这件铜像采用的是失蜡法铸造,这种工艺在清代晚期已经极为少见,要求极高,整个流程要先用蜡制作出完整模型,再用泥土包裹成型,烘干后再注入高温熔化的铜液。 这尊马首所用的铜为高纯度红铜,含量高达98%,仅掺有极少量的铅和锌,几乎不计成本,如此讲究的用料在清宫造办处的文物中极为罕见,显露出其皇家造像的尊贵出身。 更加让专家惊叹的是细节部分,通过显微观察,马首的鬃毛线条流畅自然,层层叠叠,像真实马匹在风中飘动,部分鬃毛末端竟然是靠极细的铜枝支撑起来,营造出悬空感。 这种做法在硬金属中极其罕见,完全无法依靠后期雕刻完成,翻模检验还发现,鬃毛与马面上的细毛都是在柔软蜡模阶段完成的,并非雕刻后期加工。 专家在鬃毛间发现一个极微小的突起,约1毫米大小,分析认为这很可能是蜡模制作过程中的轻微误差,却未被修饰掉,反而成了它纯手工制作的真实证据。 扫描继续推进,马首内部的结构逐渐揭开更多秘密,颈部与头部连接处隐藏着几个锔钉的影子,而表面却没有任何缝补痕迹。 专家判断,在铜液浇注前,工匠已经发现蜡模局部出现裂纹,为确保结构安全,他们在蜡模内部加装了锔钉,并在接缝处加厚蜡层。 最终铜液注入后,这些加固结构与铜像一体铸成,表面看不到任何异常,这种预防性修复手段展现了当时工匠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马首的嘴部内部是中空的,腔体贯通到外部喷口,内部水垢的存在证明了它曾作为喷泉长年工作,水碱沉积均匀,说明它并非装饰用,而是实实在在的一部分功能构件。 在连接部位,研究人员发现巧妙的卯榫结构,这种结构通常用于木工,现在却被运用在金属铸造中,足见清代工匠融合技艺的创造力。 除了制造工艺,马首身上的伤痕也在X光下展现得一清二楚,右耳有一处凹陷,边缘不规则,左眼附近有一道约几毫米长的划痕,马嘴边缘则布满焦黑点。 专家比对历史图像,推测这些痕迹可能是在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时留下的,那场大火和暴力毁损,彻底改变了这件国宝的命运,它从皇家喷泉的荣耀象征,变成了战火中的战利品。 这尊马首回国之路也颇为曲折,1985年,它在美国加州一家旧货店首次现身,当时上面积满灰尘,几乎没人识得,一位古董商以1500美元低价买下,后来几经转手,价格水涨船高。 2007年,它出现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起拍价已达三千万港币,拍卖现场竞争激烈,何鸿燊出价6910万港币拍得,引起巨大反响,第二天他即宣布将其捐赠给国家。 2019年,在澳门回归20周年之际,马首由何鸿燊家族正式移交给国家文物局,这件流落海外159年的国宝,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此举不仅象征文化认同的回归,也唤起了公众对流失文物命运的深层关注。 马首铜像如今静静陈列于国家博物馆,它不只是圆明园十二生肖中的一员,更是一件工艺高度成熟的杰作,X光下的秘密,揭示了一个时代工匠的心血与智慧。 那些原本看不见的内部结构和伤痕,不仅为工艺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也成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 科技手段的介入,不仅让我们看见文物的表面之美,更让我们理解它们身后的历史重量,这尊铜像的回归,是对过往的修复,更是对未来的启示。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北京日报客户端——专家给圆明园马首拍了个X光,发现……
2019年,圆明园丢失的“马首”被赌王买回并捐回祖国,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专家
幽默风趣乐开怀
2025-08-07 17:45: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