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 “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美国用了二十多年,砸下超过130亿美元,造出了一艘名叫“福特号”的航空母舰,这艘航母在设计初期,被寄予厚望,号称能彻底改变海上作战格局,是美国海军未来几十年的新核心,然而,现实却没有按照剧本来演,各种问题接连冒头,曾经的技术奇迹,如今成了麻烦不断的“技术试验田”,与此同时,中国的航母事业虽然起步晚,却在一步步稳扎稳打中,悄然完成了从追赶到超越的转变。 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就开始筹划新一代航母的构想,希望通过集成多项新技术,实现战力的全面升级,这艘舰艇的名字“福特”,不仅代表一位总统,更承载着美国对海军力量未来的期待,从1996年开始,研发不断推进,到2017年舰体正式交付,整整跨越了二十年,然而,服役之后,这艘航母却并没有像预期那样迅速形成战斗力。 最先出问题的是电磁弹射系统,原本设计者希望,这项技术可以替代老旧的蒸汽弹射,实现更高的起降效率和更低的维护成本,理论上是这样没错,问题在于技术还不够成熟就被仓促装上了舰,按照原始设定,每四千多次弹射才应出现一次故障,可实际测试中,平均几百次就掉链子,更棘手的是,四条弹射轨道共用一个电力核心,一旦某一条出问题,整艘舰都得停下来“喘口气”,修复过程还得关闭其他系统,这在战场上几乎是致命的隐患。 不仅如此,福特号的阻拦装置也满是麻烦,舰载机降落时依赖阻拦系统减速制动,而这套装置在实际操作中频频出错,甚至出现了“软着陆失败”情况,磨损快、控制系统不稳定、软件“罢工”成了常态,美国国会早在几年前就指出,这类设备并未达到实战要求,建议暂时别用作关键任务。 更让人头疼的是弹药升降机,按理说,这种设备应该像超市里的电梯一样,能高效地把弹药从船体底部送到甲板上,可现实是,服役初期11台升降机中,仅有2台能正常运转,船员们不得不靠肩膀和手脚把沉重装备搬上去,不仅效率低,安全风险也高得吓人,到了2025年,虽然维修进展了一些,但故障率依旧居高不下,平均运行不到两周就需要检修。 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反映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美国在追求“技术跨越”时,过于依赖理论设计和模型推演,而缺乏对系统工程完整性的把控,简单来说,就是太急了,很多关键设备还在调试阶段,就被装上航母,希望一边运行一边优化,这种“边用边改”的思路,在实验室尚可勉强应付,但一旦上舰,代价就是成倍放大。 而在大洋另一边,中国的航母发展路径显得更为务实,从辽宁舰的改装开始,到山东舰的国产化,再到福建舰上电磁弹射的应用,每一个阶段都走得极为谨慎,特别是在福建舰上,中国采用了中压直流电力系统,这一技术不仅能更高效地储能和释放能量,还大幅减少了系统的能量损耗和设备故障率,对比福特号高达35%的能量损失,福建舰的损耗率控制在5%左右,差距可以说是显而易见。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航母设计采用模块化思路,比如电磁弹射轨道出问题时,只需更换局部模块,不影响整体运行,而反观福特号,系统一体化程度过高,任何一个环节出故障,都可能拖累整艘舰艇。 在这场技术路线的较量中,有一位中国科学家的判断屡次被验证,他就是马伟明,一位专注于舰船电力系统的工程院院士,早在十多年前,他就指出,美国选择的中压交流技术存在稳定性隐患,想真正实现实战应用,还需多年时间,当时,这一观点曾被不少西方专家质疑,甚至有人认为他是在“唱衰美国”,可几年之后,福特号的问题接连暴露,反倒让这位中国科学家的预判显得格外精准。 马伟明的技术理念并不浮夸,他强调,任何新技术都必须在实验室和地面平台上充分验证,才能考虑上舰,一步一个脚印,把复杂系统拆解成小模块逐步攻克,既保证安全,也提高可靠性,这种稳中求进的方式,虽然看起来慢,但长远来看却更为高效。 除了技术本身,美国的军工体系也面临结构性难题,福特号所用的精密零部件,超过七成来自单一供应商,一旦供应链受阻,比如疫情期间中小企业倒闭,整个项目就会陷入停滞,而造船厂的人力结构也不容乐观,年轻一代技工严重短缺,导致很多关键工序效率低下,工期一拖再拖,从肯尼迪号推迟交付,到企业号进度缓慢,这些问题不断堆积,让美国航母建造计划陷入被动。 信息来源:世界航母之“最”:最烧钱的“杰拉尔德·福特”号——环球网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07 18:17: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