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民国才女丁玲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哪个都不舍得分开,于是提出了三人同居,共同生活,不可思议的是,她的想法竟然真的实现了。 这真是稀奇啊,一个民国才女丁玲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哪个都舍不得放手。 正当别人开始好奇她会怎么选择的时候,她提出了一个让人说不出来话的要求。 三个人,住一块儿! 那丁玲到底是怎么和这两个人认识、并开始的呢? 第一位,名叫胡也频。 1925年,家道中落、弟弟新丧的丁玲彻底没有生活的希望。 而青年编辑胡也频的出现,起初并未点燃她的心。 可当一封得知她痛失胞弟的信件送到,末尾那句“愿做你新的弟弟”和一盒玫瑰,竟然硬生生融化了丁玲心头的坚冰。 这份情谊在窘迫中锤炼得更韧。 丁玲求助鲁迅未果,黯然回乡。 谁都没想到,胡也频愣是东拼西凑借了钱,一路从北平追到湖南。 当他灰头土脸、连人力车钱都得丁玲母亲垫付着出现在门口时,那份不顾一切的傻劲儿彻底俘虏了丁玲。 俩人很快在北平香山租了间小屋,清汤寡水熬日子,只靠着每天写写东西换些微薄稿费糊口。 当时,俩人这日子过得。就跟贫贱夫妻相依为命似得。 后来,他们携手投身左翼文化运动,办杂志、搞出版,革命的激情与生活的清贫交织,火苗虽弱,却也暖人。 第二位,名叫冯雪峰。 他闯进来时,胡也频的火苗正旺。 丁玲初见冯雪峰,心头凉了半截。 因为这人长得土里土气,哪有才子风范? 可几番坐下来聊文学、谈时事,丁玲却跟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的吸引了过去。 他思想的光芒,远盖过相貌的平庸。 冯雪峰就像块引燃思想的燧石,轻轻一撞,就点燃了丁玲灵魂深处追求精神共鸣的引线。 她发现自己无法自拔地同时爱着两个人,一个是用炽热和陪伴暖她生命的胡也频,一个是用智慧和才识照亮她思想的冯雪峰。 这时候,让她有了不同于常人的想法。 三个人,为何不能一起生活? 丁玲骨子里的胆魄和那个反叛的年代一拍即合。 她就真这么干了! 在西湖边租了间稍微宽敞的房,三人同住一个屋檐下。 这日子,新奇又煎熬。 丁玲坦然享受着双份的爱。 白天能和冯雪峰激烈争辩文学流派,夜晚又能在胡也频朴实的守护里安眠。 可男人间的情谊终究难容沙子。 胡也频看着妻子与冯雪峰眼神交汇处的火花,心像针扎一样。 他才情也许不如冯雪峰,但对丁玲的爱,纯得像未经凿刻的璞玉。 实在憋屈得不行了,胡也频干脆卷了铺盖,一封短信都不留,“蹭”地跑回了上海。 这下,丁玲心慌了。 三人行终究是不可能长久的,就跟咱们三个朋友在一起玩可能还会吵架呢! 丁玲在这个时候,被推到抉择的悬崖边。 一边是冯雪峰,那个灵魂知音,另一边是胡也频,那个在她人生低谷驮着她走、连追她回湖南都掏空口袋的傻小子。 她纠结再三,最终选择了胡也频。 那个莽撞的、温暖的、会因为她想吃什么就摸黑跑遍大街去买的身影。 她对冯雪峰江讲明白,胡也频没了她可能活不下去,而她和冯雪峰之间,那份深刻的精神联结恐怕只能退守到柏拉图式的距离。 冯雪峰咽下苦涩,带着破碎的心离开了杭州。 三角同盟,轰然倒塌。 多年后回望,这惊世骇俗的三人行,竟只是后来命运更猛烈捶打的序章。 胡也频投身革命,1931年成为左联五烈士血洒龙华。 冯雪峰始终是丁玲心头一颗难摘的朱砂痣,为抚慰丧夫剧痛走入她生命的翻译冯达,最终因被捕风波成了猜忌与救赎交织的复杂一笔。 命运的兜兜转转,最终将丁玲遇到了小她十三岁的陈明。 1942年延安窑洞前,38岁的丁玲牵起25岁陈明的手,在革命圣地完成了结合。 此后几十载风雨飘摇,无论打成“右派”的下放劳改,还是精神世界的围剿,陈明依旧陪伴着丁玲。 丁玲一生情路,就像是一个离奇的故事。 当西湖畔那场挑战世俗的三人行已成尘封旧事,唯留下一个敢爱敢恨、永不囿于成规的丁玲,带着她烽火硝烟与儿女情长纠缠的一生传奇。 主要信源:(丁玲 - 百度百科)#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1947年,鲁迅妻子朱安离世,临终前还念着自己的儿子周海婴,并将所有遗产留给了他
【4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