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一八路军营长受重伤,治了整整一年,动了7次手术,伤情还是没好转,上级

如梦菲记 2025-08-08 11:17:41

1943年,一八路军营长受重伤,治了整整一年,动了7次手术,伤情还是没好转,上级把他送到延安去治,谁料,他的伤竟然在路上自己好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4年夏天,晋西北的黄土地上,一副简陋的担架在尘土飞扬中缓缓前行,担架上的人叫张中如,是八路军21团1营的营长,他的左胸塌陷,纱布被脓血浸透,脸色灰白,气若游丝。   他已经在医院里躺了将近一年,动了七次手术,医生都说救不了了,部队决定送他去延安,说是给他换个环境,能治就治,治不好,也能让他在党的怀抱里走得安心。   从晋西北到延安,路有两千多里,还要绕开敌人的封锁线,担架队是临时组建的,几个战士轮换着抬,一路上肩膀磨破了皮,脚底起了血泡。   张中如伤势沉重,几乎没有意识,嘴唇干裂,胸口的伤一走动就像刀剜一样,卫生员每隔一段时间就喂他一口水,用竹筒蘸着往他嘴边滴,连吞咽都变得困难。   张中如是1943年春天在交城县沟口山受的伤,当时他正用望远镜观察敌情,突然被日军三八式步枪击中,三颗子弹几乎同时打穿了他的左胸,前胸进、后背出,伤口像碗口那么大。   鲜血把他的军装浸透,战士们连夜把他抬下前线送到后方,那时候条件非常简陋,没有麻药、没有消毒药,只能用烧酒冲伤口,靠土法应急。   他咬着毛巾让医生在昏暗的窑洞里开刀,手术盘里堆满了碎骨头和烂肉,但感染控制不住。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张中如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一次手术台,切开、排脓、缝合、再感染,再切开,医生实在没办法,只能建议转去延安碰碰运气。   这一路担架走得极慢,黄土高原地势复杂,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路,要靠人一步步踩出来,有一次,他们翻越一处山坡时,碰上一队日军骑兵,担架队赶紧拉着伤员藏进旁边的山沟,子弹贴着头皮飞过去。   他们屏住呼吸,汗珠在额头上滚动,不敢动弹,张中如在担架上动弹不得,睁不开眼,但他胸口的伤在剧烈跳动,那种疼,像是火烧,又像是刀刮。   战士们一路小心翼翼地走,生怕把他颠疼了,可没想到,正是这一路的颠簸和折腾,反倒带来了转机。   到第十几天的时候,卫生员突然发现张中如胸口的伤口不再流脓了,伤口边缘开始发干,颜色也变得不那么发黑。   几天后,原本肿胀鼓起的脓包慢慢塌下去,皮肤下竟然透出一层淡淡的粉色,他们开始觉得有点不对劲,按理说,这种贯通伤,能活到现在就已经是意外,居然开始往好的方向转了。   医生后来分析,可能是路上不断的震动起到了引流作用,加上高原上空气干燥,感染没那么严重,也可能是每天换草药起了效果。   但最关键的还是他自己没放弃,即便昏迷了,他的身体始终没有垮下来,哪怕只剩一口气,他也像是死死拽住什么似的,没让自己沉下去。   等他们到了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时候,张中如的状态已经比出发前好得多了,医生打开包扎时看到的景象,让他们都有些吃惊。   胸口的伤口底部已经开始生出新鲜的肉芽,虽然周围还是破烂不堪,但确实在愈合,医生查看后在记录上写下“恢复中,原因暂不明确”,但谁都知道,这样的病人按理说早就不该活着了。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治疗,张中如的体温终于稳定下来,脓水不再反复,他的身体逐渐恢复,虽然左胸彻底塌了下去,脊柱也有些变形,但他站了起来,重新穿上了军装,回到部队担任司令部作战科的科长。   许多年后,人们还会提起他那段担架上的路,说那是一段用命拼来的奇迹,医生们也记得那份病历里特别注明的“未明原因”,张中如始终说自己这命,不是他命硬,是战士们一个个抬出来的。   他活了下来,是因为那些年轻的肩膀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他,对于他来说,那段两千里的担架路,不只是治病,更是一次重生,他的命,从那一刻起,是为别人扛的。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百度百科——张中如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