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之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慢慢的去工业化。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业又苦,赚钱又少。特别是钢铁行业发展工业很难,那么究竟有多难呢? 咱们总说,等有钱了,就想过点轻松日子。这话放国家身上,也一样。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之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慢慢的“去工业化”。为啥?说白了,大多数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又苦又累,赚钱还少。 工业不是立国之本吗?没错。但就像一个人发家致富后,总想让下一代去搞金融、搞艺术,而不是继续下工厂一样。国家富了,资本和人才也都会流向更“体面”、利润更高的领域。这其中,钢铁行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它能直观地告诉你,搞工业,到底有多难。 咱们先不说那些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就说说炼钢这件事本身。一座巨大的高炉,像一头钢铁巨兽,里面是超过1500摄氏度的铁水,那温度足以融化绝大多数物质。工人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震耳欲聋的噪音和扑面而来的热浪中工作,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这不是拍电影,这是全世界几十万钢铁工人每天的日常。这种苦,是坐在恒温写字楼里敲键盘的我们,很难感同身受的。 辛苦也就算了,关键是,它还不怎么赚钱。 到2025年,一家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比如苹果或者英伟达,它的净利润率可以轻松超过25%。但是一家世界级的钢铁巨头,比如安赛乐米塔尔,如果哪一年的净利润率能达到8%,那公司的管理层都得开香槟庆祝了。大多数时候,钢铁行业的利润率都在5%以下苦苦挣扎,甚至一不小心就亏损。 为什么这么低?首先,投入实在太大了。建一个现代化的钢铁厂,动辄就是上百亿的投资,而且这个投资回报周期非常长,十年二十年才能回本。其次,钢材本身是一种大宗商品,技术壁垒相对没那么高,同质化严重。你家的螺纹钢和我家的没太大区别,最后只能拼价格。这就导致了全球性的残酷竞争,谁的成本低谁就能活下去。发达国家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都高,怎么跟发展中国家拼? 更要命的是,到了2025年的今天,又多了一座大山:环保成本。 钢铁是众所周知的碳排放大户,大约占了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9%。现在全世界都在搞“碳中和”,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已经全面生效。简单说,就是你生产的钢材如果碳排放超标,想卖到欧洲去,就得交一笔昂贵的“碳关税”。这笔钱,足以让你本来就微薄的利润荡然无存。 想环保?可以,搞“绿钢”。比如用氢气代替煤炭来炼钢,这叫“氢冶金”。技术是好技术,但成本呢?一套氢冶金设备的改造升级,又是几十上百亿欧元的投入。这笔钱谁来出?政府补贴?还是企业自己扛?英国的塔尔伯特港钢铁厂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作为英国最大的钢铁厂,它为几代人提供了饭碗,但如今却在巨额亏损和绿色转型的压力下苦苦支撑。工人们时常担心,不知道哪天醒来,自己就失业了。这种转型的阵痛,对一个老牌工业区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所以,一个行业,又苦又累,风险高,利润低,还背着沉重的环保包袱。资本是逐利的,它自然会选择逃离。这就是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最根本的经济逻辑。美国东北部的“铁锈带”,英国的曼彻斯特,德国的鲁尔区,都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落再到痛苦转型的过程。它们曾经是国家的心脏,为国家提供了最坚实的骨架,但当国家富裕后,它们却成了最先被“优化”掉的部分。 这种“去工业化”也分主动和被动。主动的,是把低端制造业转移出去,自己占据产业链顶端,搞研发、搞设计、搞品牌,就像德国和日本。被动的,就是产业空心化,制造业彻底流失,过度依赖金融和服务业,比如英国和美国的一些地区。但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那个汗流浃背的工业时代,终究是回不去了。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国家发展的必然,也是一种无奈。没有一个国家能永远停留在同一个发展阶段。当它完成了资本和技术的原始积累,就必然会向价值链的更高端攀爬。 只是,我们常常惊叹于金融中心那些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楼,欣赏着科技公司发布会上那些酷炫的产品,却很少有人会想起,这一切的根基——那些坚硬、沉重、毫不起眼的钢材,是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中,由谁制造出来的。 当一个国家和社会,精英阶层和年轻人,都普遍认为进工厂是一种“没出息”的选择时,它的工业根基其实就已经在动摇了。 我们总羡慕“后工业时代”的轻松与体面,却很少去思考,那些被“去”掉的工业,和那些被时代列车甩下的工人们,他们最终去了哪里。这或许是每一个走向富裕的国家,都必须面对和回答的深刻问题。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之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慢慢的去工业化。主
历史脑洞
2025-08-08 12:07: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