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可以稍微深入分析下为什么车企会出现“先结尾款后确认排产”这种情况,如果你不愿意看到最后,我可以给你一个非常简单的结论:这是特定情况下车企在产能有限的前提下做得一个防黄牛的弹反判定且一定在购车合同内设置了非常明细的预设逻辑,所以在签完字的前提下所有在网上闹的行为其实都是预判了自己打官司必输的结果而产生的无理取闹。
我们可以首先从逻辑上梳理下为什么会出现出现“先结尾款后确认排产”这个措施,它出现的前置条件是什么。首先这家车企的短期内产能肯定是远小于订单数的,这就会引发几个连锁反应:
一、交车周期很长
二、市场上流通的车辆会远小于需求所以产生了一定的价格倒挂。
好,自由市场一旦产生利益倒挂一定会引发哈耶克的大手上下其手,会有足够多的自发黄牛和职业黄牛来分一杯羹,但这对于车企和消费者来说是双输:车企不可能自己操控二手市场赚钱,这吃相太难看了,车企预设的价格基本上是满足毛利率和市场预期的集合体,没必要再赚倒卖的钱败坏口碑。消费者不仅需要超长等待期,如果等不及还得被黄牛骑脸:我有现车但是要加价,你急的话可以买我的嘛。
那么作为车企你现在肯定早就观察到了这个难题,你准备怎么办?你的逻辑一定是用尽量更无感的方式去实现更小的干扰最后确定真正的需求:这样既不会影响正常消费者的需求,也不会对自己产生库存车挤压的风险。思来想去,最简单效率又最高的方法就是:增加黄牛现金流的压力成本,比如说:先交尾款后排产。
这在逻辑上可以同时满足以下几点:
第一,坚定快速要车的人不会在意这点
第二,黄牛的现金流压力会更大
第三:市场上无关流通会变少价格趋向理性。
但这又会产生一个很大的问题:职业黄牛和靠流量吃饭想蹭热度的人会非常难受。一方面现金流压力陡增,另一方面很多人目的就是为了蹭完流量后快速回本,现在排产周期导致不能第一时间蹭上热度还要先结尾款,不如直接去买辆二手装完逼再卖掉的损失更小。这是他们始料未及的,所以他们一般会做出这样的反应:
首先是快速调整二级市场价格,短期内一波快速压价来损伤车企的品牌价值引发恐慌,同时配合一些流量网红在互联网上制造大量噪声质疑这项政策并攻击车企。
但是但凡你仔细看过购车协议,一般都会提到以下几点:一异常订单解释权在车企
二随时通知尾款支付
三客观原因由车企指定交互中心
四因合同产生纠纷只能在某地起诉
五交付中心及合同的乙方属性未明确
这其实就从根本上断绝了某些人从法律层面钻漏洞的可能,而且在司法判决其实是非常好解决的,因为你签字了,你不可能以一个我当时没仔细看来回避自己的问题,司法不可能赞同你的这个观点,要不然所有的契约都有了潜在的逃避可能,整个社会的秩序会非常混乱。
但你作为一个黄牛或者职业蹭流量的肯定是不能接受的,因为你现在已经亏麻了,所以你现在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互联网上大声叫唤试图用舆论压迫车企去尽可能回本,或者吸引到更多的人信任自己来割一波韭菜回血。
现在所有的流程和反应你就都能理解了。
以及我最后想强调一点,一个靠蹭热度起家的东施虽然谈不上有流量原罪,但最后被流量耍了这或多或少是一种: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大家看不起你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