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邻居一句“基因好,多生几个”直接把我问懵。 不是不想生,是身体先打退堂鼓。 去年体检,医生盯着AMH值皱眉:自然受孕概率不到5%。 我回家翻出20岁照片,感叹时间真会算账。 小区宝妈群炸了: 有人晒三胎补贴到账,有人吐槽产检排队三小时。 最扎心的是,同龄姐妹刚做完羊水穿刺,结果要等两周。 她夜里发语音:不是怕疼,是怕等不起。 我把所有资料摊开: 高龄妊娠高血压概率25%,唐氏风险翻十倍。 试管活产率38%,流产率却40%。 数字冷冰冰,但孩子不是数字。 政策倒是给糖吃: 生一个补一万八,三胎再加三万。 产检报销七成,基因筛查也能刷医保。 可没人告诉你,排队冻卵要排半年,身体等不等得起。 我给自己列了三条底线: 能一次抱娃出院,不让孩子住保温箱。 自己不进ICU,不让爸妈白发人送黑发人。 养得起,不靠补贴也能买奶粉。 最后去挂了生殖科专家号。 医生第一句话不是成功率,而是: “你确定要为未来的自己负责吗?” 我点头。 负责不是盲目生,是先搞清楚身体还有多少余额。 剩下的,交给时间和钱包。 生不生,都是一场豪赌。 但至少,这次我押注的是自己。
42岁,邻居一句“基因好,多生几个”直接把我问懵。 不是不想生,是身体先打退堂鼓
微风轻拂世界
2025-08-08 17:16:09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