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在毛主席的灵堂外,别的委员都进去了,只有许世友进不去,卫兵拦住许

混沌于浮云 2025-08-08 19:15:29

1976年9月,在毛主席的灵堂外,别的委员都进去了,只有许世友进不去,卫兵拦住许世友说:“首长,这里有规定,进去不能带枪。”许世友问:“谁规定的?” 说起许世友这个人,从小在河南新县农村长大,家里穷得叮当响,他早早出去闯荡,跑到嵩山少林寺学武艺。那时候他每天练拳脚,身体练得壮实得很。1926年他投身革命,先加入国民党部队,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从土地革命开始,他就冲在战场前线,在鄂豫皖根据地打仗,负过几次伤,但每次都挺过来。长征那几年,他跟着队伍翻山越岭,条件苦到极点,可他咬牙坚持下来。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山东指挥部队,建立根据地,多次打退日军进攻。解放战争中,他参加淮海战役和渡江作战,立下不少功劳。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上军区领导,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后来调到南京军区,再到广州军区,一直干到中央政治局委员。这人一生打仗无数,性格直来直去,爱喝酒,爱练武,从不拐弯抹角。 许世友的经历可不是白纸一张,他从小习武,就养成了一种警惕性强的习惯。革命年代,他总带着枪,觉得那是保命的家伙。到了1976年,毛主席逝世,他接到通知马上进京守灵。那时候他已经是广州军区司令员,身边总别着一把从国民党军长那里缴获的左轮手枪。这枪对他来说不是摆设,而是多年的伴侣。进京路上,机场有指示不准带枪,但他没理会,直接带上飞机。北京到了,城市里百万民众在广场哀悼,他也去灵堂轮班。轮到他时,卫兵看到枪,就按规定拦住。他是政治局委员,怎么会不知道规矩?但他坚持带枪进去,其他人没带,就他例外。这事后来传开,很多人说这是他对毛主席的特殊感情体现,因为早年毛主席特许他某些场合带枪。 这个带枪进灵堂的事,其实根源在许世友和毛主席的交往上。早年延安时期,他差点被错杀,毛主席亲自干预救了他。从那以后,他对毛主席忠心耿耿。毛主席也欣赏他的直性子,经常找他聊天。许世友带枪的习惯,就是从战场上养成的,觉得随时要警惕。1976年形势复杂,他可能觉得带枪是种自我保护。卫兵拦他时,他没卸枪,直接进去,在所有领导中独一份。这不光是个人习惯,还反映出那个时代军人的作风。许世友一生经历枪林弹雨,枪对他来说是第二生命,放不下也正常。 许世友的军旅生涯挺有意思,他不光打仗,还管军区事务。南京军区时,他抓部队训练严格,士兵们都服他。调到广州后,一样管得稳稳的。毛主席逝世后,追悼会开完,军委调整领导,叶剑英主持工作。叶剑英单独找许世友谈话,问广州军区情况,他说没问题。又问南京军区能不能指挥,他说关系好。叶剑英知道他旧部多,就把六十军划给他指挥,切断与南京的联系。他领命执行,这事办完后,他觉得任务完成了。之后他从广州军区退下来,回到南京过日子。 退下来后,许世友没闲着,专心写回忆录,把一生打仗的事记下来。他晚年身体不行,得了肝癌,但还是坚持写。1985年10月,他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80岁。遗嘱里要求土葬,和母亲合葬,中央批准了。他的葬礼低调,遗体运回河南,埋在母亲坟旁。墓地简单,就一块石碑。他一生从农村小子到上将,靠的是实打实的功劳,没走弯路。 许世友这个人接地气,说话办事不讲究花哨。习武出身,让他身体硬朗,到老还能喝酒。革命中他救过很多人,也被很多人救。带枪进灵堂这事,现在看是段轶闻,但当时反映出他的个性。军人不带枪,像丢了魂。他对党忠诚,一辈子没变。晚年写书,就是想留点东西给后人看。河南老家现在有他的纪念馆,很多人去参观,了解那段历史。

0 阅读:1222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