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国民党少将救下了九万红军战士,建国后,毛主席亲自下令,一定要找到这位英雄! 莫雄的一生,始终伴随着鲜血与背叛,故事的开端是一场无情的清剿命令与一份决定生死的情报。 1934年的秋天,江西赣北局势骤紧,一份由最高统帅下令的围剿计划被密送到一位少将的案头,这份文件的执行将会让数万红军彻底覆灭,而这位少将正是莫雄。 莫雄出生在广东英德的一个贫苦农家,父母世代务农,家境拮据,他从小耳闻家乡人在苛捐杂税下的挣扎,也见过乡亲因饥荒而四处讨饭的景象。 家庭的艰辛让他很早就意识到,普通人的命运在这个时代没有保障,少年时期,他曾亲眼看见村里一位长年纳不起税的老人被差役押走,第二天传来老人死在牢里的消息。 这件事让他第一次产生了要改变国家、救济百姓的念头,青年时期的莫雄有过短暂的求学经历,在读书期间,他接触到外面动荡的局势,1908年,他听闻广州起义的消息,感到震动。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响应,他毅然加入了革命组织,在一次武装行动中,他跟随起义军突入城防,与清军短兵相接。 在激烈的交火中,他亲眼看见并肩作战的队友被子弹击倒在地,鲜血迅速浸透衣服,那一刻,他的冲动变成了执念:不仅要推翻腐败的政权,更要在乱世中尽可能保全自己的战友。 进入军旅后,莫雄凭借作战中的果断和严谨逐渐晋升,在一次剿匪任务中,他遇到了刘哑佛,刘哑佛表面是地方商人,实际上长期为共产党传递情报。 在一次物资押运中,刘哑佛主动接近莫雄,通过几次交谈,让他逐渐了解到共产党对未来中国的设想。 此后几年,刘哑佛多次为他提供各类信息,带他认识了一批隐蔽的中共力量,并一步步引领他接触到更多共产党人的思想。 1932年,莫雄在一次秘密聚会上,正式向党组织提出加入申请,考虑到他的特殊身份,党组织没有立即批准,而是安排他以“特别关系人”的身份继续留在国民党军中,负责收集机密。 莫雄接受了这一安排,他在党内表现出高度的纪律性和配合度,所有情报传递都按照严格的保密链条进行,从未出现纰漏。 两年后,他被任命为赣北剿共部队的负责人,很快,他接触到一份即将实施的大规模围剿计划,计划内容详尽到每个碉堡的坐标和部队的推进时间。 这份计划意味着红军主力几乎没有生还可能,他将情报秘密交给了刘哑佛,刘哑佛再通过地下交通线将情报送出。 情报最终送到红军高层手中,使红军提前转移,避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1936年,莫雄被调往贵州毕节。 在一次巡视偏远山区的行动中,他发现了一个隐蔽的山洞,里面藏有三千多名红军伤员,伤势普遍严重,缺乏药品和粮食,情况危急。 根据上级命令,这些人必须立即剿灭,但莫雄没有执行命令,而是暗中派出军医进山救治,并以部队演习的名义调离周边守军。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伤员陆续恢复体力,并在一个没有月光的夜晚完成转移,这次行动虽然保密,但最终还是被军统获知。 同年冬天,莫雄被以“通共”罪名逮捕,关押在军统的秘密监狱,起初他面临直接处决的威胁,但由于他在军中多年积累的人脉,包括张发奎、陈诚等旧部的联名求情,他最终免于一死,被长期监视后释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听到莫雄的名字,随即表示必须尽快找到他,毛主席提到,莫雄在多次关键时刻的行动,对红军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他是“必须联系到的人”。 当时的莫雄已经隐姓埋名流落香港,在贫民区以摆烟摊为生,1951年冬,中央派出的工作人员几经辗转,在香港找到了莫雄,并向他传达了回国参与建设的意愿。 莫雄随即回到广州,被任命为广东省参事室副主任,参与地方事务,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帮助原国民党起义和投诚人员恢复名誉。 1980年,莫雄在广州病逝,享年八十九岁,他的一生跨越了清末、民国与新中国三个时代,从一名贫苦农家子弟成长为军队将领,再到隐蔽战线的参与者。 他在多个关键节点作出的选择,不仅影响了无数战士的生死,也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主要信源:广东政协网——莫雄:党外志士助革命,隐秘壮举救红军)
1934年,国民党少将救下了九万红军战士,建国后,毛主席亲自下令,一定要找到这位
指尖流沙呐
2025-08-08 21:02: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