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立刚:台积电2纳米技术泄漏可能是个阴谋,这件事非常蹊跷,有很多疑点。
星巴克咖啡的香气里藏着半导体行业最危险的交易——新竹科学园区门店的角落,台积电工程师与东京电子员工交接加密硬盘的瞬间,被台湾检调部门当场截获。硬盘里存储的,是台积电投入200亿美元研发、尚未量产的2纳米芯片全流程模拟数据。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2025年8月震撼全球科技界的真实一幕! 台积电的监控系统突然报警了,起因是常规流量检查时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几名员工居家办公时频繁登录核心研发数据库,每次操作都卡在3分钟内——刚好躲开自动追踪的阈值。调查结果一出来,所有人都惊呆了:3名试产线工程师用手机拍了超700张机密照片,里面有原子级的刻蚀参数,还有能提高良率的算法;另外6名研发人员则通过加密邮件往外发设计文档。这些被称作“半导体皇冠明珠”的2纳米技术,竟然靠这么原始的方式,流到了日本设备巨头东京电子(TEL)的前台积电员工手里。 让人想不通的是防护体系怎么这么不经用。台积电厂区明明实行“无手机+量子加密”的严管,可远程办公存在15分钟的监控延迟漏洞,被员工轻松钻了空子。项立刚忍不住质疑:“上千张照片对着屏幕拍?居家还能登录核心系统?说这种安全机制形同虚设,简直是在侮辱全球顶尖科技企业的智商!”更奇怪的是,涉事工程师权限只是中级,接触不到完整技术链,这些碎片化数据怎么就引发了地震级的恐慌? 泄密的终点站东京电子可不是普通公司。作为全球第四大半导体设备商,它身兼两职:既是台积电的老合作伙伴,又是日本力推的芯片企业Rapidus的核心股东。一连串耐人寻味的“巧合”紧跟着发生:2025年7月18日,Rapidus突然宣布启动2纳米试产,还说“达到预期电气特性”;才过两周,台积电泄密案就爆了出来,技术外泄的时间线和Rapidus的突破点几乎重合;调查还发现,部分资料已经通过TEL的内部网络传到了Rapidus北海道千岁试验厂。尽管TEL赶紧解雇了涉事员工,还派法务团队去台湾销毁证据,但项立刚的话戳中了要害:“设备商变成技术中转站?没有更高层面的协调,几个员工怎么消化这么多专业数据?” 这场泄密搅乱了半导体行业最敏感的神经。2纳米技术用了革命性的GAA纳米片架构,能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里堆500亿个晶体管,性能提升15%的同时,功耗还能降30%。苹果的A20芯片、英伟达icon的Blackwell GPU这些划时代产品,全都押宝在这上面。一旦核心参数——比如EUV光刻的校准数据被对手拿到,台积电可能面临致命打击:三星马上宣布把2纳米量产提前到2025年下半年;英特尔急着向TEL采购设备,调试自己的2纳米产线;业内估计,Rapidus的研发周期可能缩短3-5年,直接冲击台积电在先进制程90%的市占率。 地缘的博弈也掺和了进来。美国恰好在泄密案前一周宣布,对进口半导体征收100%关税,这被解读成逼台积电向美国转移技术。而Rapidus背后还有美国贝恩资本icon的影子,让这场“泄密罗生门”蒙上了美日技术联盟的阴影。 关于泄密动机的争论,快把行业分成两派了。一方说是精心策划的阴谋:涉案工程师年薪约68万元人民币,而TEL开出了双倍薪资、东京公寓加子女国际学校的全套福利;日本网民甚至调侃这是“技术共享促进进步”,透着潜在的情感渗透;但Rapidus用的是IBM技术路线,和台积电架构差很远,碎片化数据对它到底有多大用,谁也说不准。另一方则觉得是管理漏洞:台积电扩厂招了太多新人,专有信息保护计划(PIP)的培训根本没到位;工程师可能只是“图方便”,拍设备控制画面帮着排除故障,结果犯了低级错误;再加上居家办公系统的监控盲区,让这些非常规操作没被及时发现。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输赢从来不止看单次技术突破,更看人类能不能在开放创新和绝对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当价值千亿的机密能被手机镜头带走,我们该反思的不光是企业的防火墙,更是整个科技文明对知识产权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