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兴隆山握桥,兰州最后的古典握桥!260年间,四次被冲毁,四次兴建,每一次兴建

只能不撒可可 2025-08-09 08:34:18

榆中兴隆山握桥,兰州最后的古典握桥!260年间,四次被冲毁,四次兴建,每一次兴建都是一方大地人文精神的薪火相传!在历史的悠悠长河里,每一处山川都是岁月的忠实记录者,榆中兴隆山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兴隆山,作为在西北地区与崆峒山齐名的道教名山,距离甘肃省会兰州不足五十公里。它属于祁连山东延的余脉,被东北向的兴隆峡河一分为二,形成了东山和西山。兴隆峡河蜿蜒穿过两山之间,造就了“春华、夏幽、秋艳、冬寒”的四季美景。 兴隆山握桥,又称云龙桥,无疑是兴隆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座桥最初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邑人唐铭筹资修建,原名“唐公桥” ,后被洪水冲毁。嘉庆八年(1803年),邑人李醇和再次主持重修,并取“迎拜善士”之意,将其命名为“迎善桥” 。然而,命运似乎折磨这座古老的桥,它再次遭受洪水的侵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甘肃布政司拨银一千余两,再次重修。当时的榆中知县陈昌“以其桥架栖云、兴龙两山之间,取两山通气之意”,将其改名“云龙桥”。这座画廊式木拱桥,桥身长155米,宽3米,桥上设廊7间,桥的两头各有一阁,是歇山顶四角飞檐的建筑,造型优美,宛如一道彩虹横跨在兴隆峡河之上,成为了兴隆山最佳的八处胜景之一。 1980年,为了发展旅游业,榆中县政府决定重新整治兴隆山诸景点,并拨款1.3万元重修兴隆山卧桥。1981年,因桥身倾斜,政府再次拨款改建,将其改为混凝土结构,并维修了桥廊和桥亭 ,使得这座古老的桥梁得以保存至今。1985年,兰州市园林局重新彩绘此桥,将陈昌所题的对联删字后,由甘肃书法协会副会长赵正书写,悬于亭前,为这座桥增添了几分文化韵味。而握桥也将继续在兴隆峡河上,传递着那份跨越时空的人文温暖 。

0 阅读:34
只能不撒可可

只能不撒可可

只能不撒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