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北洋警察抓到了“贼王“张三立,他被押上刑场,准备执行死刑。在执行之前,有人拍了一张照片,在照片里,张三立被蒙上双眼,坐在土堆上,他上身光着膀子,被五花大绑,毫无反抗之力......
张三立小时候得过重病,差点没熬过去,后来被一个游方和尚带走治好了,还学了些身手,尤其是那种类似轻功的技巧,让他行动起来特别灵活。和尚觉得他不适合出家,就让他回去了。可回家后,张三立没正经事干,家里人看不惯。那时候社会乱,1900年八国联军进来,到处抢掠,官府不管不顾,张三立对这套当局彻底失望了。他就开始针对那些有钱人下手,专挑富户偷,仗着身法好,来去无踪。每次偷完,还留张纸条,说是借用不义之财。这事闹得富人们人心惶惶,他们联合起来给衙门施压,可清政府找了半天也没影。清朝亡了,民国成立了,北洋政府接手,天津的治安还是乱,张三立继续干他的事,当局觉得棘手,就发了悬赏令,谁抓到给两千大洋,线索三百。警探们到处搜,可张三立太滑溜了,好几年没抓着。
张三立偷的都是大户,天津卫的商贾们睡不着觉。他不光偷,还分给穷人一些,这在民间传得有点儿侠盗味儿,但说到底还是违法的。北洋时期,军阀混战,警察系统也乱七八糟,杨以德当时是天津警务处长,他上任后压力大,因为张三立的事闹得满城风雨。杨以德是个直隶人,本来是厅官,被派到天津管治安,他不想干这活,但上头压着,没办法。抓张三立成了他的大事。警察们四处打探,有个小警探叫陈华海,实际可能就是杨以德手下的一个新人,负责敲梆子巡街。他偶然进了一家古玩店,看见些东西不对劲,成色太好,跟失窃案对得上。他汇报上去,杨以德让人买下东西,审问老板,老板扛不住,说是张三立卖的。原来张三立偷来的赃物通过这渠道出手。警察立刻出动,包围了张三立的藏身地,把他抓了。张三立被捕时,已经四十多岁,身上没多少反抗余地。审判很快,北洋政府判了死刑。
处决那天在天津郊外,刑场简陋,就个土堆。张三立被剥了上衣,反绑双手,眼睛蒙布,坐那儿等着。旁边监斩官拿着绳子当靶子,因为枪不准,怕一枪打不死。有人拍了照片,这张照片后来流传开来,成了那时代治安乱象的证据。张三立就这样完了,他早年学的那身本事,本来能干正事,却走偏了路。抓他的过程,杨以德得了名声,民间叫他“杨梆子”,因为那个小警察敲梆子巡街的缘故。杨以德后来成了京剧里的角色,舞台上演他的事,百年传下来。
张三立死后,那些和他有瓜葛的人也遭了殃,没举报的被罚。天津的富户们松了口气,觉得终于太平了点。陈华海或那个小警察,靠这功劳升了职,奖金也拿了,生活改善了。但说到底,这事反映了那时候的世道,穷富差距大,官府腐败,盗贼横行。张三立偷富人,分给穷的,这在乱世有点儿道理,但法就是法,他付出了代价。北洋政府也没长久,几年后就乱了套。张三立的故事,天津人到现在还说,提醒大家那段历史不是白过的,得吸取教训。贫穷逼人走极端,轻功再好也逃不过网。杨以德抓人,本是迫不得已,却成了他的标签,人生有时就这样,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