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毛主席前往陈独秀的家乡安庆视察,突然,毛主席问工作人员:“陈独秀家还有后人吗?”得知陈独秀还有一个儿子时,毛主席的一番话,让人泪流满面。 毛泽东在安庆视察期间,突然向身边工作人员询问:"陈独秀家里还有后人吗?"这个问题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陈独秀,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新文化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此时已离世十一年。
毛泽东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想起陈独秀?原来,他刚刚得知陈独秀的儿子陈松年还在重庆江津一带生活,境况十分困难。
陈独秀生命中的最后三年是在重庆江津鹤山坪的石墙院度过的,这处简陋的住所只有一间十平米的卧室和一个半开放式的客厅,就是他全部的生活空间。
有一次,老朋友柏文蔚来看望他,发现这位昔日的学界泰斗竟然穿着一件破旧的单薄棉衣,连御寒都成问题。柏文蔚心疼不已,硬塞给陈独秀一件狐皮大衣。
然而,不到一周,陈独秀的夫人潘兰珍就偷偷把这件衣服拿去当铺典当了,换来的钱用于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和药品。
就在陈独秀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国民党方面多次派人送来资助,都被他一一拒绝。
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亲自送来五千元汇票,被陈独秀原封不动地退回。后来,罗家伦和傅斯年联名带来一笔现金,也遭到他的严词拒绝。
"我宁可饿死,也不要嗟来之食。"陈独秀对来访者说。他担心接受国民党的资助会被人误解为政治投靠,这与他一生的原则背道而驰。
在江津的日子里,陈独秀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小学识字教本》的编写中。这套教材凝聚了他对中国教育的深度思考,希望能为普及民众教育贡献最后的力量。
国民政府教育部看中这套教材,愿意预支两万元稿费,但要求更改书名。陈独秀坚决不同意,宁可不要这笔钱。
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在晚年变得复杂而微妙,1938年,康生在延安公开指控他收受日本人津贴,从事汉奸活动。
周恩来曾多次派人到江津,希望陈独秀能够重新回到革命队伍中来。但陈独秀每次都摆摆手:"我已经老了,不想再被人牵着鼻子走。"
1942年5月,病重的陈独秀仍在病榻上修改《小学识字教本》。护理的人发现,他写下的最后一个字是"抛"字。这个字仿佛预示着他要抛却一切世俗纠葛,安然离世。
陈独秀的子女命运同样多舛,长子陈延年在上海被国民党杀害,次子陈乔年也在南京英勇就义。女儿陈子美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重压,带着孩子偷渡到香港,晚年孤苦无依,最终病逝他乡。
唯一活下来的儿子陈松年继承了父亲的书生气质,在江津当小学教师,收入微薄。
1953年,当毛泽东得知陈松年的困境后,立即指示有关部门给予他每月三十元的生活补助。
陈独秀去世时,江津当地的乡绅自发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送葬的队伍从鹤山坪一直延伸到江津县城,沿途民众自发加入,场面庄严肃穆。
一个人可以失去财富、地位,甚至健康,但不能失去内心的操守。陈独秀用自己的晚年诠释了什么叫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