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栗坡烈士陵园这一幕,让14亿国人泪目!一位头发斑白母亲贴着墓碑哭到喘不上气。

柔花弱草意绵 2025-08-09 11:55:06

在麻栗坡烈士陵园这一幕,让14亿国人泪目!一位头发斑白母亲贴着墓碑哭到喘不上气。“儿子,妈来看你了......”她一遍一遍摩挲碑上儿子的名字,哭得肝肠寸断。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4年暮春的老山前线,枪炮声震得树叶簌簌往下掉。 21岁的云南兵赵占英跟着突击队往主峰冲时,炮弹就在他脚边炸开。 卫生兵找到人时,这个身高一米七五的大小伙子只剩下半截身子,染血的衣兜里还揣着没写完的家书。 三天后,他和九百多名牺牲战友被安葬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离他老家嵩明县大庄村隔着五百多里山路。 赵占英牺牲的电报送到家时,他母亲赵斗兰正在村口剥豆角。 这个裹着小脚的农村妇女听完部队干部的话,整个人直挺挺往后倒。 醒过来后第一句话是问儿子埋在哪里,听说在麻栗坡,她撑着土灶就要下地:“我儿怕黑,得有人给他点灯。” 可还没等凑出路费,常年咳血的老伴受不住丧子之痛,没出百日也跟着去了。 灵堂白幡还没撤,债主就踏破了门槛。 为给老伴治病,赵斗兰欠下八十块外债,相当于当时二十担谷子的价钱。 从这天起,堂屋供桌上多了个粗陶罐。 政府每月发二十八元抚恤金,赵斗兰留下八块钱买玉米面,其余都塞进罐里。 有次邻居闻见糊味冲进她家,发现灶膛柴火早熄了,老人正用瓦片焙着发霉的杂粮饼,身上那件补丁撂补丁的夹袄还是儿子参军那年缝的。 村里干部看不过去要募捐,被她攥住手腕直摇头:“使不得,我儿在看着呢。” 陶罐存到第八年冬天,被小偷撬开偷个精光。 赵斗兰发现后没哭没闹,只把裹脚布拆了又缝进三枚铜钱,往陵园方向磕了三个头。 转到第十六年,县民政局核查优抚档案时,发现整个嵩明县竟有十一位烈士亲属从未扫过墓。 工作人员找到赵斗兰家时,房顶茅草塌了半边,九十斤的老太太正佝偻着腰劈柴。 问及需求,她搓着皴裂的手背念叨:“就想去摸摸我儿的碑。” 2004年清明,八十一岁的赵斗兰平生第一次坐汽车。 颠簸七小时抵达陵园时,工作人员特意备了轮椅,她却扶着墓碑自己走。 在943号墓碑前,布袋里滚出两只熟鸡蛋和三根焉巴巴的香蕉。 枯藤似的手指反复描摹碑上“赵占英”三个字,声音轻得像怕吵醒孩子:“娘脚慢,来迟了。” 山风卷着香灰盘旋而起,附近祭扫的年轻人忽然都红了眼眶。 烈士墙上记录着,赵占英左臀至大腿全部缺失,牺牲时军裤口袋里还装着母亲捎的腌菜。 这次扫墓被媒体报道后,赵斗兰的土坯房换成了砖瓦房。 2009年她最后一次去陵园,新置办的棉袄口袋里塞满乡亲们给的煮鸡蛋。 临别时把脸贴在冰凉的石碑上哼童谣,哼的正是赵占英幼年发烧时哄他的调子。 老人2018年离世时,枕边红布包着三样东西:半块发硬的麦饼,省城好心人捐的助听器,还有被摩挲得字迹模糊的烈士证明书。 县档案局后来在走访记录里写道:“赵斗兰,享年90岁。存世影像仅三张,皆摄于麻栗坡烈士陵园。” 如今通往陵园的公路旁立着捐赠碑,排头刻行小字:“2004年社会各界累计资助烈士亲属路费十七万元。” 隔壁新建的展馆里,赵占英那封残缺家书陈列在防弹玻璃柜中,最后半行字浸染着褐色血渍:“打完仗回家,给娘买双软......” 讲解员每次说到这儿,总有游客蹲在台阶上抹眼睛。 去年有位穿迷彩服的老兵蹲了一下午,临走往捐款箱塞了卷钞票,红封皮上写着:“给所有盼儿归的母亲”。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就让春风吻干妈妈的泪)

0 阅读:38
柔花弱草意绵

柔花弱草意绵

柔花弱草意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