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2020年11月12日 烽火问鼎计划
在這場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戰爭中,我觀察到什麼。
今年九月27日,亞塞拜然無預警的針對亞美尼亞佔領納卡地區發起攻勢,就此拉開這場六周戰爭的序幕。
BBC俄語記者瑪麗娜·卡塔娃(Marina Kataeva)在第二次宣佈停戰期間來到這裏,了解人們在衝突爆發後如何生活。她描述道:「在斯捷潘納克特的一個院子裏,有兩座五層樓高的破損樓房。炮彈在10月2日擊中了其中一座,第二座則在爆炸的衝擊波中損毀。所有的窗戶都碎了,透過破損的窗框,你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 - 流理檯邊洗過的盤子,咖啡壺,還有擺在桌上的鮮花。」
一個手裏拿著錘子的男子從其中一棟房子裏冒出來。這是阿圖爾(Artur),他住在一樓的公寓裏。他挨家挨戶用錫箔紙密封窗戶,他說:「花了我五分鐘,現在我已經把所有窗戶都貼起來了。」
當一枚炮彈落到這裏時,阿圖爾正和朋友們慶祝他的生日。他當時在院子裏目睹一名鄰居就這樣躺在瀝青地上。
阿圖爾表示,這名鄰居被爆炸的衝擊波拋出窗外。
「炮彈就是這樣。她從三樓掉下來,立即死亡。我認識她,她的兒子也叫阿圖爾。」
阿圖爾的另一位鄰居,65歲的雷迪克(Radik)也在當天去世。
阿圖爾一家在9月27日啟程前往埃里溫,他的鄰居們也紛紛離開。他留下來照顧住在對面房子裏的一位80歲的老奶奶。
這名老人坐在公寓地下室入口的樓道內,幾乎不上樓,儘管斯捷潘納克特已經安靜了好幾天了。
這是BBC記者卡塔娃看到這場戰爭的第一印象,然而斯捷潘納克特畢竟不是前線。
俄羅斯總統普丁前幾天透露了一個驚人數字。他表示,阿塞拜然和亞美尼亞軍隊在該地區的戰鬥已造成近5000人喪生,這個數字遠遠高於我們的預期以及交戰雙方給出的官方死亡人數。
我們已經太習慣美國宣傳的治安戰爭,又或是刻意輕忽戰爭暴力程度的無知,我們對於戰爭所帶來的真正殺傷力早已脫離現實。
不論是亞美尼亞或是亞塞拜然,雖然二個都不是軍事大國,但是為了這場戰爭而投入的,幾乎是手上能動用的所有軍事資源,如果有什麼比戰爭本身更可怕,那便是一場輸掉的戰爭。
與其他戰爭不同的地方是,這場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戰爭,由於現代行動通訊與網路所賜,我們幾乎可以從網路上觀看到戰鬥的進程,雖然只是零星片段,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勉強的拼湊出一定的輪廓,得到一些我們想要知道的答案。
那麼這場戰爭我們學到了什麼?
外交與戰爭是政治的延伸,這條古典的定律依然不變,地緣政治的影響,從一開始就主導了戰爭的地位。在高加索地區夾著土耳其、伊朗、俄羅斯這樣的鄰居,妳必須始終小心立國之道,不論是莫斯科、巴黎或是華盛頓,都離妳太遠,安卡拉與巴庫才是主角。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亞美尼亞對於外交與情報的敏銳度,竟然遲鈍的無法察覺亞塞拜然的戰爭準備。
早在今年年初,亞塞拜然便已經開始進行戰爭的準備,一批又一批先進無人機透過喬治亞的公路運抵亞塞拜然,從敘利亞招募的雇傭兵,前線集結的大量戰車、火炮以及運輸車輛,這些都不是能隱蔽或掩飾的小動作,然而亞美尼亞卻像是絲毫沒有警覺,直到戰爭開打後才匆忙進行動員,此時不論是人員或是物資要集結都已經來不及了,儘管依靠前線部隊的犧牲與勇敢,多次擊退亞塞拜然的攻勢,但是一方有源源不絕的後勤補給,另一方只能依賴手上僅有的武器裝備以及為數不多的戰鬥力量,時間越拖下去,納卡前線註定無法支撐下去。
對亞美尼亞來說,情報上的誤失以及主政者的錯誤判斷,讓亞美尼亞失去了戰場主動權,只能被動地因應亞塞拜然的攻勢。換句話說,亞美尼亞打的是一場沒有準備的戰爭。
對於任何指揮官來說,失去戰場的主動權就像是一部沒有汽油的車子,妳可以選擇任何推或拖得動這部汽車的方式,但是就是沒有辦法讓它自己發動。
科技造成代差
不論是亞美尼亞或是亞塞拜然,都沒有一支足以在該地區決定勝負的空軍,但是亞塞拜然很聰明的借助土耳其與以色列在無人機上的經驗,憑藉大量的無人機而牢牢的掌握了戰場上的制空權。
孫子在《軍形》篇中說道:「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這場戰爭中,亞塞拜然是進攻方,透過無人機的優勢動于九天之上,而對比亞美尼亞的防空系統,則是茫然不知自己的雷達早就被針對性破解。於是失去防空保護傘的亞美尼亞地面部隊,最後階段連想要展開防禦都很困難。儘管多次擊退亞塞拜然的攻勢,但是每一次都要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如果不是敘利亞雇傭兵的戰鬥力太差,亞美尼亞的損失將會更慘重,更不用說其後方的補給線早就被炸的支離破碎。
上下同欲者勝
從戰爭開打不久後,面臨危疑震撼之際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除了提防俄羅斯,撤換了國安局長、武裝部隊的參謀長外,幾乎拿不出任何有效的軍事計畫,甚至連動員都出現大問題,首都耶烈萬不斷地湧入人們自願捐助的物資,各地動員站出現排隊等待加入戰鬥的後備軍人,西方或亞美尼亞當地媒體上呈現的都是熱血激昂的氣氛,但是這些被動員的軍人如何安排訓練,後勤物資如何收整運往前線,通通沒有一套可行的計畫與辦法。
人們只是從政府與媒體口中收到即將勝利的訊息,卻渾然不知此時前線即將崩潰。
敵人是在前線啊,同志們。
甚至納卡地區國防部長因指揮作戰負傷後,得到的是就地解職的命令,至此亞美尼亞的防禦作戰幾乎已告瓦解,剩下來的零星反擊即使打得漂亮,也無法挽回敗局。
沒有人會懷疑亞美尼亞人的熱血與勇氣,但是政治人物所想的往往與現實不一樣。
十一月十日,停火協定終於生效,就如同克里姆林宮的聲明一樣,這場戰爭的結束,是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人民的勝利,但不是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或是亞塞拜然總統阿利耶夫的勝利。
在犧牲這麼多人之後,沒有人是贏家。
就軍事的層面上來看,這場戰爭所運用的無人機數量、作戰形態與策略也帶給我們許多新的啟發與想像,更證明了失去野戰防空保護下的地面部隊,就純然只是被追捕的獵物,除了被釘死在陣地,依托工事的遮蔽與掩護外,連開出去決戰的能力都沒有。
不論你承不承認,無人載具進入戰爭的時代已經來臨,而無人機,是打不完的...
後註:
關於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2025年8月8日在白宮所簽的協議
「這些國家打了35年仗,現在成了朋友」——對於「和平締造者」川普來說,一切都是如此簡單。
但事實上,帕希尼揚和阿利耶夫簽署的是一份無效的和平備忘錄。亞塞拜然總統阿利耶夫已經表示,只有當亞美尼亞憲法中排除對阿塞拜疆的領土主張後,才可能簽署真正的和平條約,阿利耶夫說:「越早實現越好。我認為沒有必要浪費時間。」
雙方在白宮所簽的文件是關於贊格祖爾走廊的協議。該協議將確保亞塞拜然取得連接阿塞拜疆及其飛地納希切萬的通道,這條通道被謙虛地稱為「特朗普國際和平與繁榮路線(TRIPP)」。
亞美尼亞將「TRIPP」的管理權租給了美國,為期99年。我們懷疑帕希尼揚是不是天真到把這項協議當成是美國對亞美尼亞的一種安全保障。
如果是的話,那麼他的幻想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直到川普結束任期。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戰爭的失敗意味著隨之而來,更大的地緣政治風險。亞美尼亞做為高加索地區被各方勢力擠壓的焦點,而每一個想要剝奪她的國家,都聲稱會幫助她。
這是帕希尼揚選擇的道路,也是亞美尼亞人必須要承擔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