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真正吃透了瓦森纳协议,瓦森纳协议就是对军民两用物资进行限制,现在这个中国版瓦森纳协议,就是中国在履行防扩散义务,避免稀土等物资被用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现在轮到美国来突破中国版瓦森纳协议了,制裁30年后,能不能发展出自己的稀土产业,我们拭目以待。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6年,瓦森纳协议横空出世,由美国牵头,42个国家一拍即合,目标非常明确:限制“军民两用物资”出口,防止技术扩散。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就是为了卡中国的脖子。 当时的中国,还处于高科技产业的起步阶段。从光刻机、高端芯片、精密机床、航空发动机,到各种军用电子材料,只要有可能用于“军民两用”,几乎无一例外全被封锁。而瓦森纳协议,就是这场大规模技术围堵战的“宪法”。 中国被这个协议困住了几十年,吃了太多苦。芯片造不出来,飞机发动机依赖进口,许多产业一度只能靠低端代工生存。 但中国并没有放弃,而是咬牙啃硬骨头,一边想方设法突破封锁,一边发展属于自己的产业链。 而如今,风水轮流转。 当年被围堵的中国,已经华丽转身,成了稀土供应链的绝对主导者。而“稀土”正是很多高端武器、电子设备、甚至清洁能源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原料。 美国和西方国家,几十年来忽视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稀土产业,现在才惊觉,原来被卡脖子的滋味这么苦。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中国学得太快、也太聪明。 不仅吃透了瓦森纳协议的逻辑,还学以致用,干脆搞了个“中国版瓦森纳协议”,但这回,是我们说了算。 从2023年起,中国陆续出台稀土出口限制新规,特别是对某些高纯度稀土材料和用于激光、军工的相关技术进行出口管控。 表面理由很正当防扩散、避免稀土流入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骨子里,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是中国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美国反应激烈,立刻跳脚,大骂中国搞“资源武器化”。可回头一看,美国当年搞技术封锁的时候,可没手软过啊。 如今中国不过是拿出了自己手里最硬的一张牌,便让美国感到“自由市场的秩序”被破坏了,这是不是有点双标? 再说得直白点,中国稀土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加工能力超过90%,出口也掌握主导权。你说要限制出口,那确实是说限制就限制。 而美国呢?虽然有稀土矿,但产业链断了几十年,从开采、冶炼、加工到应用技术,全是一片空白。 别说发展出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光是环保审批和资本投入,美国就已经头大了。 其实早在2010年,美国就意识到不能再对中国稀土依赖太深。于是搞了个“稀土复兴计划”,后来又砸钱扶持矿业公司。 但这些年下来,进展非常有限。最大的问题是,美国压根不想干“又脏又累又不赚钱”的事。 而中国这些年,一边搞环保升级,一边整顿非法开采,慢慢把稀土产业链标准提了上去,附加值也在提高。 更关键的是,中国正在把稀土和战略安全挂钩,说白了就是:你不让我买芯片,我就不让你买原材料。 有人说,这就像冷战时的“资源对抗”,但不同的是,这次中国不是被动挨打,而是主动出击。 甚至有观察人士指出,中国这一招看似只是“限制出口”,其实打的是一套组合拳,一方面促使高端产业回流国内,另一方面借“稀土牌”打断对手的技术扩展节奏,简直是一招双赢。 那么,美国能不能靠砸钱就解决稀土问题? 答案可能没那么乐观。美国国防部当然知道稀土的重要性,也在试图建立所谓“去中国化”的供应链,比如拉拢澳大利亚、加拿大、甚至越南合作。 但这些国家的产量和加工技术都跟中国差距巨大,而且地缘政治也不稳定。 更麻烦的是,美国国内环保组织对矿山开采极为敏感,连一个稀土冶炼厂选址都能吵上几年。这在中国,早已不是问题。 可以说,美国想要完全摆脱中国稀土的依赖,短期内几乎不可能。而且只要中国牢牢掌握出口阀门,就等于把对手的高科技产业“命门”攥在手里。 谁能想到,30年前中国在瓦森纳协议下被封锁得死死的,30年后却靠稀土打了个漂亮的反击战。 如今,美国开始体会到什么叫“被制裁的感觉”,而这不过是中国刚刚亮出的一张底牌。
中国是真正吃透了瓦森纳协议,瓦森纳协议就是对军民两用物资进行限制,现在这个中国版
小嘴巴侃军事
2025-08-09 14:21:09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