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号称铁姑娘的郭凤莲,跟着代表团一起前往美国,她在美国到处宣传“大寨精神”,如何吃苦!可美国却没有什么反应,而是把他们带到农场参观! 1950年代初,山西昔阳的大寨还是一个出了名的穷山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郭凤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 家里兄妹多,父亲体弱多病,母亲整日奔波在地头。年纪尚小的她,很早就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时,她已经跟着母亲上山砍柴、挑水、拾粪。 她的脚上,从没有穿过像样的鞋。冬天的清晨,霜冻的地皮如刀割一般,她赤着脚走出家门,扛起锄头上山干活,脚趾冻得通红,却从未喊过一声苦。 她常说:“山村的娃,就得比别人更能吃苦。” 15岁那年,她报名参加大寨村的“妇女突击队”,那是一个全由年轻女性组成的劳动队伍,专门承担最苦最累的活——修梯田、垒石墙、挖水渠、运土石。 许多女孩子干不了几天就退缩了,可郭凤莲却一头扎进了“硬骨头”活计中。 有一年春天,连日大雨冲毁了山坡上的梯田,村里组织全员重修。 山上泥泞湿滑,石块沉重,郭凤莲却扛着沉甸甸的筐子来来回回,不歇气。有人劝她歇一歇,她却笑着说:“我多干一筐,大家就能早一点回家吃饭。” 有一次,她从山上搬石头时不小心滑倒,石头砸伤了腿。血从裤管里渗出来,她咬着牙把剩下的几块石头搬完才去找队医。医生说她骨头都裂了,可她第二天就一拐一拐地出现在了工地上。 渐渐地,村民们都对这个“苦活不躲、累活争抢”的姑娘另眼相看。她也因此获得了“铁姑娘”的称号。 她不仅能吃苦,还带头干。当时村里号召“人定胜天”,开展大规模改造山岭、建设梯田的工程。郭凤莲不仅是突击队的骨干,还是“土专家”。 她带着姐妹们一块研究怎么垒石墙不倒、怎么挖渠引水最有效。她说:“咱不能光有一股子蛮劲,得有脑子。” 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头让她成了全国闻名的劳动模范,也让她成为那个年代“大寨精神”的象征人物。 那一年,她36岁,身穿蓝布工装,说话直率、干练。她满怀信心,准备在美国大讲特讲“大寨精神”。 在美国,她感受到的不是掌声,而是震撼。 代表团被安排参观密苏里州一个大型家庭农场。农场主只有一家三口,却经营着上千亩良田。 走进农场,郭凤莲不禁瞪大了眼:整片土地上看不到一个农民在弯腰劳作,取而代之的是电脑控制的灌溉系统、GPS定位播种机,以及自动驾驶的联合收割机。 那一刻,她才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什么叫“现代农业”。 她沉默了。 回国后,她开始反思。艰苦奋斗是基础,但农业发展不能靠“人海战术”和“硬骨头”精神,必须靠科技、靠改革、靠现代化。 这次见识彻底改变了她的思维方式,也悄然改变了大寨的发展轨迹。 1979年,郭凤莲被任命为大寨党总支书记。她下定决心,要带领大寨走出一条科技兴农的新路子。 首先,她引进先进农机设备,淘汰了过去“铁姑娘抡锄头”的传统方式。她带领村民学习农业机械操作,哪怕一开始没人愿意学,她也亲自上手做示范。 其次,她着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不再片面追求粮食产量,而是引入经济作物、发展果树、搞蔬菜大棚,逐步建立起多元化、规模化种植体系。 与此同时,她还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长期驻村指导,引入良种,建设节水灌溉系统,推广有机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治方法。 她意识到,只有发展乡村企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才能真正让农民富起来。 她创办了大寨建筑公司、机械厂、食品加工厂,还带领大寨发展文旅经济,建设“红色教育基地”,让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大寨参观学习。 曾经的大寨,是“苦干实干”的代名词。如今的大寨,是山西省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农业示范村。 梯田依然在,只是机器替代了人力。果园整齐,灌溉系统自动喷洒;大棚林立。 郭凤莲常说:“我们过去靠的是双手,现在靠的是脑子、靠的是科技。” 她没有否定“大寨精神”,但她知道,时代变了,精神不能成为包袱,而要转化为前行的动力。#社会百态##八卦手册##生活##说TA##人物#
1978年,号称铁姑娘的郭凤莲,跟着代表团一起前往美国,她在美国到处宣传“大寨精
柳烟绕古堤
2025-08-09 15:59:29
0
阅读:0